经典诗歌

    有多少人愿意?


    时间:2022-07-1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Img alt='愿意多少' data-cke-saved-src='/uploads/allimg/1708/1-1fq 221532118 . jpg ' src='/uploads/allimg/1708/1-1fq 221532118。

    合唱,不参加的给予记过或扣200元,参加的给予200元。所以,每个人都来了,以免受到惩罚。

    宴会上,所有出席者都要向领导敬酒。领导没要求这样,但也没人敢不尊重他。他心里不是不想尊重他,而是怕领导不高兴。就算家长老师在一旁,也要先给领导敬酒。如果大家都去挨个敬酒,但有一个人没有,这种行为本身就自动成为领导的敌人,恶化了他在单位的生存环境。

    见面,说话,有些话不一定是你想说的,你不敢说你想说的。每个人都知道他怕不开心的时候喜欢听什么,每个人都理解领导的想法。只有领导不知道大家不敢说的话。领导做报告的时候,下面的小字很猖狂。事实上,没有人得到报告中的信息。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地知道如何度过这次会议。

    工作,创建文明城市,要求人行道上必须种两排树。在办公室工作的人都知道,这样不行,结果只会是浪费金钱和人力,引起民怨。

    1.因为已经有一排梧桐树,挡住了阳光,再种这一排,就见不到阳光了,枯萎了,难看了。

    2.电线埋在人行道下。如果挖了,电线又会被埋起来。

    3.人行道有宽有窄,如果在某些路段种上两排树,会很难行走。

    每次来这里,路人都骂骂咧咧。但是每个人都做对了,因为不做就会下岗。

    逢年过节,必须挂标语。好像不挂他们,这个节日就不存在了。其实很多年前可能就有规定要挂了,但是很多年都没有规定。向下看一条街,只有几个单位是死的。但是这些单位不敢挂,怕。这种事情恐怕是时下的普遍现象。如果你一次都没做过,请举手。这种风气导致了很多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合唱轰轰烈烈,宴席纵横交错,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他们中有多少人愿意?如果不考虑自己的内心,不考虑自己是否愿意,那么大部分事情都只是怕官威而敷衍了事。

    可怕的是,这深深影响了年轻一代,他们学会了敷衍。当老师在学校敷衍,上课敷衍,考试敷衍,家长在家里敷衍,一旦脱离了教育的控制,青少年就会无法无天,狂放怪异。“以武力说服人,不被说服,不支持;以德服人者,乐而诚,正如七十子服孔子。”(孟子)

    人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敷衍?只有当你愿意的时候。

    各民族的文明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比如《易经》年的“活”。然而,不同文明的“法明”是不同的。西方讲理性和逻辑,印度讲神性,中国自古讲心性,都是“道可道而不凡”。

    心是什么很难概念化,但每个人都知道,只要他是中国人。可以安心,这是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区别。很多事情,仅仅是“有理”是不够的。我们要体谅,要信服。

    光政治正确是不够的,还要心服口服。无心插柳,社会能行吗?当然可以。即使是“文革”之后,中国社会也挺过来了,不是吗?社会完全可以在成绩上“寒了大家的心”,伤心毁了大家的心,只用钱做润滑剂,用趋利做润滑剂,或者只是宣扬真理。但是心不会消亡。看不出来的话,汉字里“心”字旁边有几百个字,成语、惯用语也有几百个,尤其是口语。凡事都要说“心”。轻松愉快、心领神会、心满意足、轻松自在……是中国人生活的最高境界。

    心无处不在。如果你成功了,但却沮丧、心碎、疲惫、担忧、悲伤、心碎、担忧.那么,结果将是口是心非,别有用心,死路一条。

    比如拆迁和城管,原则上,大局上,可能都是合理的。也许你可以为了一个大道理牺牲自己,但你不能要求所有的基层群众都去效仿。体谅,因为拆迁是正确的,别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会被扫地出门;因为你要维护城市的光辉形象,把靠别人谋生的小贩父母打倒在地.你自己的父母能忍心这样做吗?心不同于文件和原则。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悠久的传统。不是心这个字里所谓的心。其实道理很多。我们不必漂洋过海去寻找它们。我们只需要回到那些我们已经忘记的中国古语。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民之心为心”。

    一个“圣人”不是今天所谓的“领袖”。他只是为民守套路,所以无心,以民为心。人民应该感到安心和稳定。"天有不变,不为尧,不为桀."(荀子)所以老子又说ldqu。

    o;无为而治”。     现代社会,老子式的无为而治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某些领导有为过度。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无“常”起来了。不以百姓心为心,而是野心勃勃、贪心滚滚、心比天还高。连人行道上是种花还是种草、房子外墙是刷石灰还是涂油漆、阳台是封闭还是开放、街道是宽还是窄……这种百姓事、家事、琐事,都不分青红皂白,一锤定音。     不顾常识又大权在握,无怪乎百姓无可奈何,只有心灰意冷。“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     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也许没有心这种东西,哀莫大于进不了天堂,哀莫大于来世继续当牛做马。在中国,心是当下的,在世的,在场的,也是看不见的,只可意会(心领神会)不可言传,是过去的,也是将来的。事功之前,百姓心牵挂着;事功之后,百姓心掂量着,心因此而冷或热,安或烦,心花怒放或心如死灰,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在我中国。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