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好父亲不再是赚钱养家那么简单
时间:2022-07-1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前几天老婆的大学室友来访,我们一起聊天。期间她提到一个感受,老公这一代普遍比他爸爸这一代更勤劳。这里的“辛苦”只是指男性参与家务的程度高。我和我妻子也照做了。虽然我们知道,即使是80、90后的父亲,也没有时间和意愿分担家务,但总体来说,在城市中产家庭中,年轻父亲主动参与家务和育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整个社会对一个“好父亲”的评判标准,似乎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二三十年前,人们对好父亲的定义可能更倾向于他外在的成就。在好父亲的标准中,事业有成几乎是很辛苦的一项,但对参与家务和育儿没有要求。一个知名的父亲,只需要以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有经验的人的姿态,在孩子的一些关键人生节点给予一些建议,在必要的时候为孩子铺路搭桥,也就是达到相关的标准。
但在今天,一个好父亲除了经济供给能力外,还需要他对家务和育儿的高度参与。在社交媒体上,偶尔会有关于父亲参与育儿的爆料。比如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爸爸的家务量决定女儿的职业选择》,主要内容是父亲做的家务越多,女儿的职业选择就会越多样化。相反,女儿长大后更容易选择护士、家庭主妇等更女性化的职业。
这篇备受妈妈们追捧的文章,开篇就说,这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通过观察326名七到十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研究父母的家务分配和孩子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得出的结论。类似另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标题更直接,叫《爸爸带大的孩子为何更聪明》。文章立场鲜明,还引用了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指出由男性抚养长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往往在学校表现更好,未来在社会上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这些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文章甚至有些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其论证水平可能与普通鸡汤文没有本质区别。比如本文《爸爸的家务量决定女儿的职业选择》提到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其实应该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连研究机构的名字都是错的,所以其他说法的可靠性不得不让人怀疑。而《爸爸带大的孩子为何更聪明》引用了耶鲁大学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全文并没有展示研究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只是给出了一些结论,甚至我们连研究团队的名字都不知道。
鼓励、欣赏、督促爸爸参与育儿的热鸡汤,这几年越来越频繁的出现。但是,真正值得挖掘的有效信息并不是这些文章的内容有多么正确,而是城市中产阶级中的女性群体发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关于男性角色转变的信号。正如著名的进化心理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Robin Dunbar)上世纪末指出的那样:“无论财富精英们达到什么年龄,他们都很容易吸引年轻美好的思想。至于其他男人,不如帮他们换尿布。”
当谈到履行家庭责任时,只提供经济来源的父亲变得不太受欢迎。最明显的原因当然是女性在职场地位的上升。随着近几十年女性经济地位的突飞猛进,很多家庭的经济支柱变成了夫妻。在这种情况下,男性被女性要求承担一部分家务,实际上是家庭内部权力结构变化的结果。
但是,单靠女性经济能力的提高,还远远不足以做出改变。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引用了20世纪90年代英美两国相亲广告的抽样调查数据,发现有一半的女性要求她们的男性关注她们的家庭,这可以帮助她们照顾婴儿和参与儿童的社交活动。他认为,这种变化是基于现代工业经济而发生的两个关键变化:一是卫生和健康服务水平大大提高,新生婴儿存活率很高,不再需要家庭生多胞胎来保证存活率;其次,社会上最富有的人和普通大众的差距不会影响孩子的抚养,一般的中产家庭也能提供现代科学所要求的必要的育儿资料。
当然,财富价值的相对下降与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密切相关。如今的职场,越来越多的女性承担了家庭一半甚至更多的经济支出,于是她们变得有理由、有底气去要求男性做一些事情。
那么,女性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要求男性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现代城市家庭一般都会养一两个孩子,这说明育儿的方向已经从过去的“以量取胜”转变为今天的“以质取胜”。很多不想生二胎的年轻夫妇,主要是考虑到不想降低整个家庭和老大的生活质量。从多胞胎到一胎到二胎,“以质取胜”也促进了“精细育儿”模式的传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不同于传统的放养模式,即大宝宝带小宝宝,如今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更依赖父母。精细育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精致。比如纸尿裤需要分昼夜,推车需要分夏秋冬春,安抚奶嘴有各种类型。更重要的是精力和知识的精细。比如父母要有榜样意识,就是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教育;参加孩子的社交活动,父亲要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行。
近期因为带着4岁半女儿徒步76公里大沙漠而卷入争议的乐嘉,其主要问题在于,在对待孩子的户外运动和人格品质教育时,不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仅仅是笼统地与乡村的孩子进行比较,而且在教育的时候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单纯的以“我为你好”绑架孩子。4天的时间,一个4岁的孩子平均每天要在沙漠里徒步19公里,这种大大超出该年龄段孩子锻炼能力的行为,为乐嘉招来了不少指责。
由此可见,本文开头所列举的两篇探讨父亲参与家务、育儿优点的文章,虽然强调的也是父亲的积极参与,但一旦真正介入,父亲们还需要拥有抛弃成见、积极学习的能力。来自年轻女性们的期待并没有从“不参与”到“参与”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父亲们从“不参与”到“参与”再到“高质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