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课睡觉 是谁的错?
时间:2022-07-1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我们的教育一定有问题。如果说若干年前,人们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往往把矛头指向“高分低能”的现象,担心学生的动手、动手、创新能力,那么现在终于轮到学渣们被批判了:前几天,a 《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严厉批评现在的大学生每天浑浑噩噩,只被动应对考试。“你拿了《思想修养》,但是你根本不听。你敢说除了上课睡觉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思想修养和品德有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部分内容截图《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部分内容截图
经历过国内大学校园生活的人,对这些课堂现象并不陌生。毕竟不是只有现在的孩子在某些课上打瞌睡。很多人直到上了大学才远离父母的管束,校园生活也不像高中时那么紧张和拘束。的确,很多人会失去自律,“得过且过”几年,事后后悔的也只是少数。但如果把上课打瞌睡都归结为学生的人品问题,进行笼统的道德批判,恐怕这既不是问题的根源,也不是解决的办法。
对某件事不感兴趣就睡着,这是人之常情。战国初期精通音乐的魏文侯曾对孔子的弟子夏紫说:“头上戴冠听古乐,恐卧;听郑伟的声音就不累了。”(《礼记乐记》)恭恭敬敬地听着古典优雅的音乐,你很快就会躺下入睡;一边听着郑伟颓废的声音,很有娱乐性,一边乐在其中。后来,梁也可耻地向孟子承认:“我不能和我的前人一起幸福。我对世俗世界真的很满意。”(《孟子梁惠王》)按说,作为一国之君,真不该听那些庸俗的“亡国之声”。但是孟子明白这并没有错,所以他说,这其实说明你是愿意和人民同乐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去电影院看一部沉闷的电影,你会睡着。这可能是因为大家不欣赏,也可能是口味不同,也可能是电影太无聊,但不同的是,院线和制片方赚的钱足够多,他们不会骂你是不合格的观众,傲慢地说“只是你看不懂我的电影”。说到底,损失的还是自己:你花了钱买了一项服务,却没有好好利用。当然,人不能靠看电影找工作,学生也不应该只把自己当成购买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比较的:课程和电影都是面向观众的,如果观众的反应过于负面,也不应该单方面指责。
当然,上课不是为了比赛而开心。毕竟,任何老师都很难让课堂变得比玩游戏更有趣,尤其是那些专业或政治性质的课程。有些知识本身很难,很抽象,没有捷径,需要努力。往往只有少数人入门后才能体会到它的精神愉悦。当然,学生喜欢老师上课的舌头,充满乐趣,幽默的笑话,最后能轻松愉快的通过考试。就像我上大学的时候,很多人推荐考“普通天文学”,因为据说“只要知道太阳比月亮大,就能过”。
这些都是真的,但是,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当所有的学生都在课堂上睡着了,这就是为什么所教的课程对学生失去了最基本的吸引力。如果一个老师上课到这种程度,还认为完全是学生的责任。他觉得学生欠他一个认真听讲的物理表象,没有基本的自省。”换句话说,不是他们没有注意力,只是不想放在你身上。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学生在课堂上深度睡眠是自己性格的问题;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可能他没有逃课。他只是用这种方式来释放负阻的信号。
再者,这不应该只是轻描淡写地斥之为“现在的学生快死了”,更应该看到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复杂问题。早在二三十年前,我还是中小学生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老师们摇头叹息,说我们班不如他更早的学生3354。这种“自卑”通常体现在品德上,尤其是没有这些前辈那么勤劳、勤奋、听话。当时我们都是默默的被批评,充满了羞愧,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我开始怀疑这种说法。也许一个服从老师教导,更加努力的“好学生”更多的是独立思考,学习能力甚至创造力?甚至,后来被全国批判反思的“高分低能”不就是被老师拿来和我们比的“好学生”吗?
现在,我自己也有了两个孩子,所以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反思一些教育问题。对于他们这个年龄(8、4岁)来说,学习的动力显然更多来自于“兴趣”和“好奇心”。要求他们努力是没有意义的,只会让他们更没兴趣。可能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吧。我发现国内老师真的不太注重和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所以我儿子虽然内向,但是他最喜欢外教的课,最讨厌中文课,因为老师总是要求他
们反复抄写汉字。固然大学的课程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无论你觉得内容对他们多么有用,甚至疾言厉色也罢、天花乱坠也罢,如果他们自己没有卷入进来,那仍然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别说是大学课程,就算是踏入职场后的培训,难道不也是如此吗?你在台上讲的都是干货,也自认生动,但台下如果没有发言、也没有讨论互动,那这些知识点终究难以化作真正的能力,深入到他们的日常工作实践中去。
在学生课上酣睡的背后,一个很大的问题正在于:当下中国高校课程的设置确已不免老化陈旧,有些专业与现实的脱节已相当严重。像中文系、外文系这样的基础学科或许还好,计算机技术、数字营销、电子商务等外界发展突飞猛进的学科,高校教学已经明显脱节,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学到最有兴趣想了解的新知识(而就业时往往是这些新知识决定他们的竞争力)。不仅如此,这些年由于社会变迁剧烈,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一致,加上就业时的现实因素,有很大数量的人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没什么关系,就算是和专业有关,一般用人单位的判断也都是“入职后必须重新上岗培训”;从我们大学同学这些年的人生轨迹来看,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学习好”和“就业好”之间的因果关联早已不是那么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