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心到中国梦
时间:2022-07-1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什么是美国梦?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在他1931年的著作《美国史诗》中提出的。"每个美国人都应该有机会实现他的美国梦."“美国梦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富足的梦,”他继续说道,更是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取得成就,他们的成就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无论他们的出生环境和偶然地位如何。”
不久前,我看到了一个关于美国梦的民意调查结果。据《今日美国》报道,24%的人认为自己实现了美国梦,40%的人认为自己可以实现,15%的人表示没有希望,21%的人表示不在乎。
不知道类似的问卷在国内会得到怎样的比例分布。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美国梦还是中国梦,都是有关国家的梦,也是个人的梦。而国家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秩序,让身处其中的个人不必为上访、躲避城管而浪费时间甚至丢掉性命,而是专心实现自己的梦想。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谈论中国梦,这是中国的希望。即使是犀利的言辞,也是国家进步的动力。所谓“爱一个国家,先要学会恨”。这里的“恨”是指“恨铁不成钢”,理性的爱,摆脱坏事的斗志,苦尽甘来的彻底。
实现中国梦了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就我个人而言,至于这个国家,让我再想想……这是很多人的态度。至于这片土地的未来,是走向崩溃,还是持久繁荣,没有人准确预测过。就像我们在过去十年见证的那样,这个国家有太多的变量,太多的常数。有些方面几千年不变,有些方面发展很快。
还有人说“我的中国梦就是在中国多赚点钱,这样我就可以早日移民美国,实现美国梦。”这不是简单的自嘲,而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随着社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用脚投票,出国。然而,我在异国他乡遇到过很多中国人,他们苦于去与留的两难境地:与异国他乡若即若离,又与家乡脱节。就像韩在《瑰宝》里说的“我的人生永远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跑:离开爱情,奔向爱情;离开中国,走向中国。”
这个社会会好吗?准备离开或者回国的人,或者在这里生活了很久的人,总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水、空气、食物质量什么时候才能改善?不受约束的权力什么时候才能被关起来?中国会像过去一样从终点回到起点,徒劳地在莫比乌斯圈里打转吗?
这几年,我每年都会给某媒体写一篇元旦社论。其实我也在和你一起做着中国梦:我希望在这片土地上长久生活,我希望这里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暴力。而这恰恰是中国几千年来未解的心结。
荷马说:“当一个人成为奴隶时,他的美德就失去了一半。”对此,阿诺德补充道:“当他想摆脱这种奴隶状态时,他又失去了另一半。”
人在被奴役时会失去德性,在争取解放时也会失去德性。如此鲜明的对比,实在令人惊叹。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人在被压迫的时候卑躬屈膝,失去个性,但是一旦有了解放自己的力量,就变得跋扈,伤害同类?
从概念上讲,它关系到对自由和权利的理解。托克维尔曾在《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时期嘲笑法国人,“看起来他们热爱自由,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憎恨他们的主人。”正是因为仇恨大于自由,法国大革命才以血流成河而告终。抵制仇恨不等于自由,自由是普世权利。真正的革命不是奴役别人,更不是杀戮,而是建立一个持久的自由秩序,让所有人都能在这个秩序中平等地生活。
从政治上讲,与权力的制约有关。没有人愿意被压迫,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奴役,不是因为这个人强,那个人弱,而是因为那里奉行暴力的逻辑,强者的力量无法克制。在这个前提下,弱者不得不向强者让步。同样,只要这种暴力的逻辑不被打破,当有一天强者变弱,弱者变强,类似欺凌的悲剧就会再次上演。暴力的方向变了,但暴力的结构没有变。
历史上,中国人经历了太多“以反抗开始,以悲剧结束”的革命或反抗。如果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反抗或者解放自己,那就说明革命没有建立新秩序,也没有真正建立新的价值。当革命因为迷信暴力而冲出了它应有的边界,否定了人类的意义,革命不仅摧毁了过去的文明,也失去了未来的方向。
我还记得1984年张明敏唱《我的中国心》的那一幕。从中国心到中国梦,需要30年。不同的是,中国心用中国塑造中国人,中国梦用梦想塑造中国。前者连接过去,后者面向未来。也许,一开始,人们只是要求一个做梦的权利,当被侮辱的人和被侮辱的人
损害者走到了一起,他们开始要求梦想成真。这个国家,每一天都在变化,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历史的河流总在不经意间拐弯,突然之间,一片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