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为什么叔叔阿姨越来越讨厌?


    时间:2022-07-1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为什么大妈大叔们变得越来越讨人嫌

    一辆出租车冲进车队,造成一死两伤。这个“严打”的暴徒,刚刚成立4天。队长说:“虽然占用机动车道是不对的,但这件事是司机操作不当。作为司机,这种行为绝对不应该发生”。

    与队长的观点相反,网上舆论大多认为“暴走团活该”。有些媒体标题也挺有意思:神反转!女司机开车撞上暴徒,造成一死多人受伤,但所有网友都帮助了女司机.如果男司机撞了人,大概不会故意写性别的文章,这里面隐含了一种歧视,就是女司机水平有限,容易出事故。但是这一次,大家都帮了女司机。可见暴民更不得人心。

    从这个表达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歧视的链条正在发生变化,从女性到老年人,因为闹事者大多是老年人。老人的形象正在逆转。传统的伦理体系讲究尊老爱幼,老人大多睿智慈爱。如今,这种“美好”的形象,被“扶倒老人被敲诈”、“抢占篮球场跳广场舞”、“用高音喇叭扰民”、“侵占机动车道怒走”等新闻彻底颠覆。网上流传一幅图:十年前,在公交车站,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挤不到买菜的阿姨;十年后,想打篮球的年轻人无奈的看着跳广场舞的大妈占领了球场.网友调侃: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新闻:广场舞团与想打篮球的年轻人发生冲突新闻:广场舞团与想打篮球的年轻人发生冲突

    在国外的航班和旅游景点,我确实见识到了大叔大妈们的实力。原本安静的小木屋因为中老年旅行团的到来而喧闹沸腾。抢个座位(其实根本没什么好抢的),把机舱里的行李架占起来,然后对空姐提出各种要求:拿保温杯装热水,不好用就换耳机,太冷就开大空调,不好用就换座位……得知没有多余的毯子后,我抱怨:我都这么大了,谁负责冻?被私下要求换座位后,我义愤填膺:空着的时候怎么不让我坐?感觉飞机就是自己的,想干嘛就干嘛。我花了钱,你就应该被我点!

    有时候,我觉得有点惭愧。中国强大是真的。如果你有钱,你可以在机场免税店包一个burberry Pride,让中国导购拿这个拿那个,但他只有一个人,尽管他有三头六臂,也帮不了你花。一群人围着打电话。在邮轮上,热水是免费的,杯子是收费的。很快,餐厅里就弥漫着“老坛酸菜”的味道,拿着碗泡面和装热水的保温杯的中国大叔大妈们争相告诉对方:快,有热水,不要钱!服务员坐着低头看杂志,不说话。我不敢看她抬头的样子。甚至想坏了:要是没有中文导购和热水费就更好了!

    为什么在一个有尊老传统的社会,老人的形象是这样的?有人说这是缺乏文化和教育的一代。他们是在大革命的大喇叭的喧嚣中长大的,他们没有“精神自信”。年纪大了,为了老人出卖长辈,毫无顾忌。的确,一个人年轻时的教育和经历决定了他未来的行为。在广阔天地里战斗过的人,和那些扛不住肩膀的文质彬彬的书生,气质是不一样的。除了他们的个人经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比如公私界限不清。我们越来越重视对私人领域的尊重——在这一点上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在我父母那一代,基本上把七大姑八大姨当成自己的事情,不认为工资、收入、住在哪里、电话号码等等是个人隐私。所以,半生不熟的亲戚上来问“你挣多少钱,宝宝大很多?”,他们也不觉得有错,我心里难免有戒备和抵触。

    然而,对私人领域的保护和尊重并没有平等地反映在公共领域。前几天新闻里报道,皇帝都不敢轻易走动的天坛单笔桥,成了很多人的“理疗床”,光着膀子,垫着垫子,大面积躺着,都把汉白玉桥当成了自己的坑。为什么公共厕所的卫生纸都是一摞摞撕下来带走的,以至于要装一个人脸监视器?大家都想把“公”变成“私”。

    新闻:天坛单笔桥变成“理疗床”新闻:天坛单笔桥变成“理疗床”

    如果只强调对私人领域的保护,而忽视对公共领域的敬畏,谁能保证今天强调个人隐私的年轻人不会成为未来抢占篮球场和机动车道的大叔大妈?自行车共享遭受的破坏就是最好的例子。

    比如规则意识的缺失。这是老生常谈,老生常谈。当我开车穿过十字路口时,我抱怨行人不遵守规则。当我步行过马路时,我讨厌汽车抢道。哈哈,角色不同,我的规则感也在变。真正的规则是在所有情况下平等对待所有人。

    你可以鄙视那些在机动车道上逃跑的叔叔阿姨,甚至可以狠狠地骂他们两次,活该。你能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把车停在学校幼儿园门口,挡住去接孩子的路的家长吗?它们可以瘫痪整条道路,甚至几条街道。

    痪。我只敢在心里抱怨,不然的话,身边的朋友会“拍死”我:有本事你去接接试试!   其实,肆无忌惮地占领机动车道暴走,和毫不客气地在学校周边停车,又有多少本质区别?如果运动场地少不是抢占篮球场的必然理由,停车场太远不够用同样不意味着能随意堵道。可见,缺失规则意识的,并不只是大叔大妈。只不过他们借助“年龄优势”更加无所顾忌罢了。   你讨厌大叔大妈们在公共场合大嚷大叫,可当你的孩子做出同样的举动,你是不是又以“只是个孩子”而希望别人不要与之计较?或者,用“你也带个孩子试试”来为自己辩解?如果我们认为公众场合应该举止得当,那么,这些礼貌和教养对孩子和老人同样适用。可往往,我们又是不是在区别对待?没错,孩子小不懂事,可很多时候不懂事的并不是孩子,为什么公众场合,就咱家的“熊孩子”不乖?   新闻图:学校门口送孩子的家长队伍新闻图:学校门口送孩子的家长队伍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