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李尔王的经济悲剧


    时间:2022-07-1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李尔王的经济学悲剧

    托尔斯泰晚年把莎士比亚贬得一无是处。他认为莎士比亚是个蹩脚、愚蠢、不道德的作家。至于为什么莎士比亚如此受欢迎,托尔斯泰的解释是这是一种集体幻觉,他称之为催眠,就像荷兰的郁金香狂潮一样。也就是说,除了托尔斯泰本人,全世界都被欺骗了。

    在所有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托尔斯泰最讨厌《李尔王》。他的评价是,每一个都是愚蠢的,罗嗦的,不自然的,浮夸的,庸俗的,无聊的,胡言乱语的,充斥着脏话,舞台上的约定俗成以及道德和审美上的缺陷。托尔斯泰也认为《李尔王》抄袭了一个更早的不知名作家的好得多的剧本《雷尔王》,莎士比亚把它偷出来毁了。

    今天,如果托洛把这些评论告诉莎士比亚,他们甚至可能会在微博中约会。可以想象,这两个人打架一定很好玩,一个抓着对方的白胡子,一个抓着对方头上的几根头发。当然没有发生,也不可能发生。

    我们回到《李尔王》。

    003010这部作品是关于放弃权力的。李尔王觉得自己老了,想把自己的国家交给儿女,好让自己享福。他把三个女儿叫到身边,想亲自听听谁最爱他,然后根据她们对他的感情给每个人一份财产。老实的小女儿因为不想说那些恶心的话,没有得到财产,但是两个不孝的女儿得到了整个国家,很快就把失去权力的父亲作为负担赶出去了。

    可怜的李尔王只能跑到旷野里,在暴雨中哭泣:“雨、风、雷都不是我的女儿。我不怪你的无情.但我还是要骂你们是卑鄙的帮凶,因为你们滥用上天的力量帮助同样两个邪恶的女儿来对付我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顺便说一句,托尔斯泰反对风暴的发生,认为它无聊又累赘)。

    李尔王犯了什么错让他的晚年如此悲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的理论,或许可以告慰这位老人:所有的悲剧都不是天意,或许只是这位国王犯下的经济学错误。

    贝克尔的《李尔王》被认为是划时代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他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书中,贝克尔提出了“罗登凯定理”(又称“坏孩子定理”)。这个定理说:父母对子女是利他的,为子女的利益和幸福着想。但是,孩子往往有自私的人(即坏孩子),但这些坏孩子会想尽办法增加整个家庭的收入。因为父母会给孩子分配利益,这些坏孩子为了自己的利益会表现得像好孩子一样。

    “罗登凯定理”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家长的捐款会延迟到暮年。考虑到整个家庭的利益,他们希望自己的财产能给孩子提供一个长期的激励(虽然迟早是他们的)。那些坏孩子在得到财产之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欺骗他们的父母。

    但坏孩子总是盼望着早日得到父母的财产:“我们年轻的时候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财产也无法由自己支配。等我们老了,这些属性对我们就没用了。我开始认为老年人的暴政真的是一种荒谬愚蠢的束缚。”(《家庭论》 )

    所以,即使是利他的父母,也往往会把财产留到最后一刻,哪怕要交高额的遗产税。李尔王的经济悲剧是过早地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权力)交给坏孩子。

    对于托尔斯泰为何如此贬低《李尔王》,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给出了一个有趣的答案。奥威尔说,“他对这个剧本有一种特殊的敌意。有没有可能是他有意无意觉得李尔王的故事和自己的相似?”

    托尔斯泰和李尔王一样,在晚年放弃了自己的庄园、爵位和版权,努力过着没有特权的农民生活,希望这样能让自己更幸福。然而,和《李尔王》一样,这些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结果,托尔斯泰并不高兴。“罗登凯定理”不仅对李尔王管用,还会落在这位伟大的作家身上。他周围的人因为他放弃了一切,把他逼得几乎发疯,他信任的两个孩子终于和他反目成仇。

    托尔斯泰最终选择突然出逃,身边只有一个忠实的女儿陪伴。有时候生活和戏剧是如此的相似。在遥远的阿斯塔波沃车站,托尔斯泰奄奄一息。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李尔王,一个白发苍苍,和自己一样孤独的老人。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