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我远远看到的文艺女兵还活着!


    时间:2022-07-1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遥望过的文艺女兵还活着!

    信息时代,你只需要6个人就能找到任何人;微信时代,你只需要发条消息,就会有惊喜和意外。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看了《芳华》之后,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希望借助微信找到那个据说在中越战争中被烧死的文艺女兵。文章发表不到一个小时,就有网友发帖:那场战争中唯一牺牲的女兵是162师电影文化组组长郭蓉蓉,前女文艺兵,芭蕾舞演员。在帮助伤员返回的路上,她被埋伏的越军开枪打死,倒在车上,随后被越军烧毁。

    没过多久,又有网友贴出了当时的报道,还有几张郭蓉蓉的照片,其中一张是芭蕾舞演员,当时最经典的舞蹈(见图)。很多元素都可以证明她就是我要找的文艺女兵。

    还有一个消息说,郭蓉蓉的哥哥叫郭峰,是著名的作曲家,他有像《让世界充满爱》这样的著名歌曲。所以我请我的朋友帮我查找郭峰的电话号码。同时,我查了郭峰的资料,发现他比郭蓉蓉年轻,而且郭峰确实有一个姐姐叫郭蓉,是一名歌手。显然,一字之差,网友搞错了。

    这让我想起当时看到的女文艺兵是五十四集团军文工团的,而郭蓉蓉是在162师。162师虽然属于54军下属的一个师,但还是有区别的。

    第二天又有了另一个版本。我的文章转给了54军的一群孩子。军方宣传小组证实,这位名叫黄波的芭蕾舞演员参加过中越战争,但她没有牺牲。她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女儿,名叫陈萨,与郎朗和狄云齐名的钢琴家。第一位主人公,名叫赵,现居北京,仍活跃在老年艺术团。最新的演出将在两天后的海淀区文化馆小剧场(离我办公室只有几百米)。

    两天后,我在后台看到了《第一英雄》,这是我们30多年后的第一次见面。他依然朝气蓬勃,65岁还要跳舞。显然,这不是他的强项。这次他只能跳二号男舞,但他的能量引人注目。寒暄过后,我直接说明了我的目的;他说黄波近期可能不在北京,他要回昆明照顾他的父母。她回来时请联系我。

    几天后,我和以前的同事万景波和徐梅聚在一起。京博问了一下,我说找到了。我叫黄波,钢琴家陈萨的母亲。徐梅说,当年她采访陈萨时,也采访了她的母亲黄波,她有他们家的电话号码。也就是说,我当主编的时候,肯定是审核过文章的,以黄波这个名字通过,但我当时并不知道我40年前见过的那个女兵叫黄波。

    第二天徐梅打电话来,但是没有人接。不出所料,陈萨常年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而黄波则回到昆明照顾他的父母。徐梅提醒我,他们家比狄云家好。在微信上,我还与狄云的父亲李川先生进行了对话。我在广州时,他邀请我去看狄云的演出。

    李川先生很快回复了我的微信,并要求将我的电话号码转发给黄波。徐梅还通过一个钢琴调音师找到了黄波的手机,并把我的手机转给了她。

    当我接到黄波的电话时,我感到高兴,但并不惊讶。一切都显得合理而自然。世界很大,但也很小。40多年的沧桑,或许可以浓缩成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就像芳华一样,最美最难忘的事,就发生在那一刻。

    当时,黄波来到161师解散后的军事宣传队。她也上过中越战争的前线。当她回到中国时,她的同志们都震惊了。“黄波,你还活着吗?”。显然当时信息闭塞,162师的郭蓉蓉之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61师的黄波,是54军的,文艺女军人,两人都跳芭蕾。那个时代能跳芭蕾的人屈指可数。就这样,消息不胫而走,我40多年的一个谜团,源于一个颠扑不破的传说。微信时代,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解决。

    103010的发布引来无数争议,其撕裂程度令人匪夷所思。本来是一群价值观相同的朋友,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其中,当时的文工团多是文革时期权贵阶层子弟的避风港,要为刘峰和小平的悲惨命运道歉忏悔。这群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去,是文革中变异的一群恶之花,应该受到批判而不是同情和表扬。

    这种评价显然对黄波不公平。且不说当时他们是以生命为代价履行军人职责的。他们的后半生,和大多数人一样,历尽艰辛,为成就自己和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同样令人尊敬。

    在接到黄波的电话之前,我曾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见过她“绽放”后的脸。我想象着一个女演员的优雅,但我对她的技巧感到有点惊讶。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年来,她的命运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我明白了大家的艰难和艰辛。

    从战场上回来后不久,黄波就和他在文工团吹喇叭的战友结婚,回到了重庆。陈萨出生后,她先学了小提琴,但当她后来爱上钢琴时,她的父母很烦恼,因为全家都负担不起1970元买钢琴。幸运的是,他们可以获得贷款。他们卖掉了录音机来支付定金。为了给陈萨找个好老师,母女俩每周都要坐11个小时的火车从重庆到成都向老师们学习。那时候火车很挤,车门经常上不去。黄波把孩子从窗户里推出去,然后凭借着练了几个小时体操和芭蕾的本事,先跨进窗户,再翻个身溜进去,和民工挤火车南下的动作一模一样。学琴后,他们晚上还要赶火车,回到重庆已经是早上了,回不了家。

    陈萨就直奔学校上课,黄波赶回单位上班。如此往返一年多,老师实在看不过,自己从成都来到重庆给陈萨上课。   可天有不测风云,42岁的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黄波独自一人撑起全家。后来,陈萨的老师远赴深圳,为了孩子的前途,母女二人也就跟随而来,黄波一边在图书馆做管理员,一边陪陈萨学琴。   每个中国琴童的成长背后都有父母的无数艰辛,这样的故事也许千篇一律,但能够成功的寥寥无几。黄波是幸运者,女儿陈萨成为享誉国际乐坛的钢琴家。   她前半生用舞蹈荣耀了自己的芳华,下半场则以母亲的劳累成就了女儿的青春。那份干练是岁月的磨砺留下的容颜,命运让本该优雅温婉的芭蕾女神变成了真正的战士、人生的赢家。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