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赚不到钱
时间:2022-07-1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年轻的艺术家自杀了,人们又一次觉得自己在文艺工作上是那么的可怜。一年写两本书,拍一部电影,按理说不算懒,但他们只赚了两万块。“看着像晒咸鱼一样忙,但只要不跟朋友吃饭,就得在家做速冻水饺。”
没有钱,没有希望,只有无休止的劳动,所以就垮了。——如果这是一个收垃圾的,人们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但偏偏他是从事文艺工作的。拍电影写书是多么高尚的职业。怎么会比收垃圾的差呢?
社会是残酷的,对捡垃圾的人是残酷的,对搞文艺的人是残酷的,对这个世界是真正的残酷。但是,仔细考虑了很久,这种现象并不新鲜。从古到今,读书人一直都很穷,要靠考试,要靠做官,要靠被郭襄的女儿吸引,要不然就是给林黛玉当家教,给西门庆当帮手,养老婆。
在国外,年轻的文学艺术家李安也学习电影。没出名的时候,他居然在家干了六年,看孩子做饭,业余时间去看兼职电影真的是浪费时间。每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展区里都是穿着奇装异服的各国穷青年艺术家,有实力有资源的专业人士眼中充满饥渴。“艺术家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势利的人”,我一个做了多年策展人的朋友冷冷的说。“不过,势利没有错。简单来说,简单直接地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人和事,不是原罪”。
“我不想让你学画画。画的人不出名就是黑(广东叫花子)。”这是我的一个杂志社同事复述她父亲的话给我听的。她父亲是广东著名画家,但坚决反对她孩子学画。我的女同事听从了父亲的指示,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财务工作者,住在父亲买的豪宅里,每天给人算着账,全身心投入家庭生活,煲汤八卦,响应国家二孩政策,生了一儿一女,过着父亲希望子女过的幸福世俗生活。
只能说,在中国,搞文艺是没有福气的,因为本来就生存艰难,做生意的人还朝不保夕,更何况那些依附于生存的文艺。所以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感叹:我觉得在别的国家,生活方式总是比较简单,每个人都可以有时间去做一些事情。在中国,仅仅为了生活,就几乎要花费他一生的时间.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方,意味着我们都要面对一件事,那就是最激烈最残酷的生存竞争。生存已经是一件耗费我们全部生命的事情,更别说扶贫了,更别说依靠文艺脱贫了。这大概是文艺爱好者生活中最大的悖论。文艺本身是不值钱的。反而要花很多钱。是一种超越普通生活的更精神的生活方式。
它们有其深刻的鄙视链,比如油画鄙视水彩画,水彩画鄙视国画,电影制作鄙视电视剧,电视剧鄙视网剧,诗歌写作鄙视小说写作,专栏写作鄙视官名写作,官名写作鄙视网文写作.当然,几乎所有的文学爱好者都鄙视爱钱,因为归根结底,原因是我们太爱文学艺术了。
把文艺和生存对立起来,把文艺和扶贫挂钩。这两种人大概都会过得相当不幸福。因为没有生存,文艺是依附的,扶贫是文艺的责任,大家都知道,最好的生活就是把文艺当成一种爱好,就像马云喜欢上台和李建彪《传奇》,王石喜欢和女记者一起爬山谈文艺,但是,要过这种生活,否则,他家就有祖辈了。否则,如果你有其他谋生技能,如果你这辈子不幸把文艺当成了职业,你大概会正常一点,把它当成职业,认真研究它的关节,攻克技术难关,努力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承认自己是在参与社会竞争。
参与社会竞争无非就是尽力而为,而竞争的规律就是当你在这个行业的前20%的时候,你基本上就谋生了。诚然,做到TOP1很难。那些人要么才华横溢,要么有资源,再加上运气好。这个确实很难满足,但是做到TOP20也没那么难。任何愿意做工作狂的人,都不是太蠢,脾气不是太坏,年也不是太坏。据我所知,电影界顶尖的录音机、造型师、灯光师、编剧都是应接不暇的。说到底,文艺能不能脱贫,真的取决于你把它当成爱好还是当成生计。
当然,最好是有别的职业来养文艺,做职业是需要一点职业精神的,所以就连深恶痛绝、洞悉世事的鲁迅先生,也给了写信向他求助的贫苦文艺青年最后的忠告:“不要问你现在要什么,只问你能做什么。(一九三四年十月九日君给萧的信)”。
先生存,后文艺,是普通人对自己生活的负责方式,而热爱文艺是享受精神上的愉悦。至于求财,雷洛巡视员早就说过:在危险中求财也和文学艺术有关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