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真的需要赚那么多钱吗?


    时间:2022-07-1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你真的需要赚那么多钱吗

    常识的悲哀

    在最近的三十年里,标题中“金钱”一词出现并被频繁使用,并附有一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都说了30多年了,人的钱让耳朵起茧了。

    相信钱的人,一定知道钱是什么,意味着什么;金钱不仅是人们的集体共识,也是所有人的常识。

    对于常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清楚,明白。你真的明白吗?

    一般来说,钱等于财富,这个大家都不会不同意。按照字典解释,也就是词汇的本义,钱就是贵金属铸币,金,银,铜之类的。现在的货币主要是纸币,金属币只是最小的面额。中国只有镍币,国外有时也有铜镍组合,或者铜镍也是小面额。所以今天,货币实际上不是金属货币,甚至不是纸币;金钱是最接近物质财富的词。因为一些货币的替代品,比如证券、房地产,甚至那些离货币形式更远的东西,比如版权专利,都和我们今天使用的货币概念是一致的。

    在这里,钱二字啰嗦,明显是画蛇添足。因为每个说钱的人意思都一样。但是涉及到钱,画蛇添足,还是要说的。

    金钱也意味着物质财富。那么什么是物质财富呢?

    我们先来看看钱对于人的意义。

    首先,有钱意味着生计不再是压力。你赚钱,你的事业和努力换来的是解决生计压力。金钱在这一点上等于生计。

    但是,职业和奉献有时比谋生挣得更多,这部分钱将不再承担生计的功能,而成为储蓄或积累财富的工具。所以金钱并不完全等于生计,它似乎更像前面提到的物质财富。可以转化为一栋楼(房子)、投资(金融)、黄金甚至土地。土地或房屋也称为不动产。这些方向完全符合今天人们对货币概念的完整理解。

    货币已经偏离了最初解决生计压力的路径,货币的功能变成了财富的积累。准确的说,这些方向都指向一个目的,那就是理财。前几年有一句口号,既睿智又感人:你不理财,钱不理你。这就让钱有了另一个功能。钱变成了一种工具,一种金融工具。

    从此,进一步分析,货币作为理财的工具,变成了其他领域的工具。我说的是游戏,游戏的工具,也就是玩具。

    理财是为了增加财富。这里的理财绝不是储蓄,储蓄是典型的财富积累手段;本月余额100元,储蓄;下个月余额120元,储蓄。今天的理财是一场金融游戏。股票等证券是游戏,买第二套住房(包括多套住房)是游戏,收藏古董文物或者稀世之物是游戏,抵押专利和版权都是游戏。金钱是工具,也是游戏的目标。

    常识:金钱等于物质财富的观念在这里已经瓦解了2。我们这么努力赚钱,却在玩游戏。钱其实已经变成了玩具。游戏的目标怎么会变成钱本身?

    金钱的诱惑

    不要小看游戏,它其实是人们温饱之后或温饱之上的基本生存必需品;没有游戏,人就不能称之为人。不去想,就会认为游戏只属于孩子,或者玩具只属于孩子;其实没有。

    孩子们的生活因为游戏和玩具而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一个滚动的彩球可以让宝宝玩好几天。

    一个金融创意(比如股票和证券)可以让一个成年人玩上几十年。

    与成年人对待游戏的态度不同,儿童只关心游戏对象的变化,而成年人对游戏的痴迷有着明显的功利心。

    所以,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只要它具有新奇的特性。新鲜感和变化是儿童游戏的基本前提。满足了这两点,孩子的游戏就永远不会停止。儿童游戏一点功利心都没有。

    大多数情况下,成年人是完全相反的。我不否认大人在玩的时候和孩子一样纯洁。大人偶尔荡秋千,偶尔去卡拉ok。年纪大了,偶尔会去公园跳广场舞,但那只是偶尔。成人游戏的常态就是输赢,每个加入游戏的人都是为了赢而玩。没有人为了输赢而加入游戏。回到正题,金融游戏就是为了赢钱。

    以钱生钱,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大智慧。相比之下,储蓄是过时的、老式的、笨拙的,所以效率极低。

    以我老母亲为例。她16岁工作,84岁去世。经过68年的努力和拼搏,她只存了30多万人民币。还包括她之前去世的老父亲的那份。这样的财富积累速度,在今天的人眼里无异于蜗牛。今天,恐怕没有人会通过储蓄来面对生计之外的钱了。

    不用说,今天的钱比我父母的钱多得多,比那个时候更容易赚。我这里的意思是,我的工作是有报酬的,我的工资增长了100多倍。

    我要说的不是薪酬,是个人劳动所得减去生计需要的剩余部分。在我努力工作的年份,一年下来的剩余部分,肯定超过30万,比父亲母亲两个人一辈子的剩余部分要多。这个事实很残酷。   我一直没有理财概念,一辈子做会计的老母亲为这个不止一次的斥责我,而且不止一次将我的工资卡上的钱变成定期存单。   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一件非常严重的事,那些存单!老母亲去世四年多了,那些存单在哪里呢?我甚至不知道她存定期用的是谁的名字,我的还是她的?这件事我完全忘得一干二净。老父亲走得早,先她12年。她在其后的12年里多数时间与我同住,间或回东北自己的家里小住上一段。她走时在东北老家,我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