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九月九日 哪里再登高山 再掀皇位?


    时间:2022-07-1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九月九日,何处登高复举觞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易经》),“九”被认为是阳的最大数字。两个“九”加在一起,就是重阳节,有时也叫“重阳节”。

    这一天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适宜休闲、登高、宴饮、赏花、品蟹、吃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最著名的一句诗是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乡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若知弟登高,少一人。”古人在重阳爬山时,经常会戴上插有山茱萸的布袋,据说可以避祸。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外出郊游和爬山,古人的重阳节往往是在园林中度过的。王维在辋川的别业,建在蓝田山,有一景“聚宝盆碧”,可与重阳诗相呼应。明清北京园林相关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重阳节的记载,其中有几篇是摘来求助的。

    清孙《红楼梦图册》中秋蟹宴场面清孙《红楼梦图册》中秋蟹宴场面

    103010中央大观园地处京城,众多娱乐活动忠实反映了清代中叶北京富庶贵族家庭的生活图景。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重阳节,但是在三十七章、三十八章中写道,秋天的某一天,湘云在宝钗的暗中帮助下做了主人,邀请贾府的所有人在大观园里吃螃蟹宴。宴毕,众姐妹随宝玉赏菊,定为《红楼梦》。

    9月初,螃蟹大量上市,菊花迎风绽放。“捧螯菊”是重阳节宴席最常见的名称。而且宝钗的诗中三次提到重阳节:“谁怜我黄花病,必说重阳节久”,“不认东篱采花闲,贴屏聊慰重阳节”,“桂爱桐坐荫,长安盼重阳节”,言下之意。

    清代陈美《菊花诗》清代陈美《月曼清游图重阳赏菊》

    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查有一年重阳节,到北京外城菜市口附近的大臣花园赵济时游玩,并作诗说:“扭成曲线折成小山,塔高墙短。花儿像第一场雨一样新鲜,树荫像霜一样浓。熟悉的游览不是被园丁拒绝,而是任重道远。还有东里也是不能还的。四年,罗京共重阳。”最后两句说我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回老家“采菊东篱下”。我在北京过了四次重阳节,语气有些类似宝钗的“不认东篱闲聚,贴屏聊慰重阳节”。

    朝廷重阳宴更是野心勃勃。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九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设宴,聚集了各路王侯将相94位诗人。他们以汉代的白凉台的风格写诗。皇帝带头写,大臣们紧随其后,然后依次向皇帝敬酒。最后,皇帝给了他们蛋糕和水果。次年九月初九,在圆明园大雄宝殿设宴,王赏赐绸缎。艺术节的福利标准明显提高,把去年的百良台诗贴成了一本书,每人发了一本。

    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爬山。花园中的山丘或梯田常常是攀爬的对象。

    在明代,北京东四地区有一个风景园林,是一个名门望族的园林。当时的文人墨客经常在园中聚会,如果遇到重阳节,就会爬上园中的假山取乐。学者吴燕亮为此写了一首歌《月曼清游图重阳赏菊》:“走在秋天,回忆过去,读p

    北京西郊海淀东四墓曾经有一个月氏园,毗邻义光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阳节,两朝皇帝翁同龢到园中,顺便爬上庙后山坡,完成了“爬山”任务。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饭后赏月氏园,取北楼。因为进了一光寺,所以和秀山和尚去了寺后的小亭子。亭脚下,远眺昆明湖汹涌的树梢,云高。”第二年重阳节,他一个人来到这个园子,没有爬山,只是爬楼梯,远远地望着:“下午,他一个人欣赏园子,爬楼梯默默坐着,远远地望着。虽然花园里长满了树,但老树很可爱。”翁同龢67岁时,刚刚升任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达到仕途巅峰。但此时正是戊戌变法前夕,政局动荡,翁心情复杂,在此可见一斑。

    清末大学生芮林,原名“豫园”,位于北京东昌胡同。园中有一座蜿蜒的大土山,山上有一组木架。重阳节期间,这里会临时搭建蒙古包。主人举行宴会,邀请客人和朋友一起爬山看风景,吃烤羊肉。这一举动与外国游牧民族的传承有关,也不乏自豪。对许多北方人来说

    方人来说,秋风起时,肥美的羊肉远比螃蟹更受欢迎。   紫禁城御花园中有一座大型石假山,名叫“堆秀山”,高约十四米,玲珑剔透,洞壑幽深,山顶建了一座御景亭。传说明清两代帝王、妃嫔常以此山为重阳登高的所在。在处处红墙黄瓦围合的宫禁深处,这里是一个难得令人稍稍舒心的地方——只要爬相当于四层楼的高度,就可以站立于“紫禁之巅”,感觉一定很爽。可惜现在出于安全考虑,故宫已经禁止游客攀爬这座假山,否则倒可以仿效一下。   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红叶灿烂,风景佳妙,更适合秋日游览,尤其是颐和园万寿山、静明园玉泉山和静宜园香山都是天然真山,峰峦挺秀,视野开阔,重阳攀登,最为惬意。从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乾隆帝几乎每年都要奉皇太后在重阳节那天登香山,还写诗说:“名山初试菊花筵,九日登高古所传。”强调重阳登高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另外翁同龢日记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九月初九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王公大臣曾一起由梯云山馆爬上香山,登高远眺——不过他们基本上都是乘轿子上去的。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