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过去的论坛时光 那是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时间:2022-07-1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一,
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候?我一直以为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喜欢在论坛写文章,有短的,有插科打诨的,有长篇的,小说。我在网上写的很多小说都被专业的文学杂志选登过,也有很多以单行本出版过。那时候很多编辑都在网上潜水,看到好文章就会发私信买版权。说白了,网文不赚钱,但是落到实体书杂志上,还是能赚点生活费的。
在网上写小说没有收入,只有努力,但我还是乐在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互动性太强。故事贴出来不久,就有人看了,抢沙发猜结局,觉得你写得好或者批评你写得差。令人惊讶的是,偶尔也有老熟人,比如多年前的读者。如果你过多的漫谈,会有很多人从互联网里走出来,走进你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读者的观点往往能激发作者的灵感。猜测故事是这样的,明天就不写了。我必须想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诸如此类,就像和读者玩游戏,或者说读者会有意无意地参与到创作中来。
另一个好处是读者不断催促更新。这就是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因为你知道有人和你一起关心人物的命运。这是在逼着大家提高写作效率吗?记得白天要上班,晚上吃完饭,坐在电脑前看一会儿回复。九点开始写,一口气写到十二点。或者一天3000字或者5000字,坚持不懈,好像上瘾了。这样的效率让我从2003年到2009年完成了好几部长篇作品。
这真的很好玩,而且不止我一个人觉得好玩。当时论坛里有很多作家,全世界都有。他们或者在家里,或者在办公室,或者干脆在网吧,写下了无数吸引人的文字。现在一些热门的大IP,比如《鬼吹灯》,《盗墓笔记》,《心理罪》等等,当时都在论坛连载了。
很多时候在家里和网上的粉丝聚会,给大家做饭,或者在外面的饭店里玩得很开心,甚至打麻将。出国玩的时候也有很多朋友带路,让我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游客,可以真正走进当地的生活。我认为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是我最大的收获。
当时也有水军,但是大家都鄙视。我记得有个作家,自己开公司,让员工24小时给他发帖。帖子必须始终放在首页。作家私下议论,鄙视他。
第二,
后来互联网的形式逐渐更新。有了博客、微博、好友、公众号、直播等等,论坛逐渐没落。当时我认为这只是平台的升级,游戏的核心并没有改变。但是过了几年,渐渐发现味道没那么纯正了。专业水军大量出现,甚至大大小小的公关公司都有意在后台操作。有的平台,经过两年的鏖战,干脆自己做起了水军,让你花钱就能上头条,上首页,甚至强行关注,让你出现在不相干的人的首页。
我收到过很多这样的私信,劝我买头条什么的,但一开始我并不放心。那不是诈骗吗?后来认识了一个朋友,他在给公司养号,还挺好的。我问他怎么把粉丝提升到百万,他说,他一开始就买了50万。
我转不过弯,50万假粉。那能带来什么影响?
他告诉我,最初的50万假粉并没有任何直接作用,只是大家都有从众心理。看你粉丝多,我觉得你是大号,容易关注你,文章也容易被转发,而且我觉得你很权威。这样,50万的假粉可以带来50万甚至更多的真粉。再加上后台团队运营,更新速度快,用不了多久就积累了很多粉丝,那些初期的假粉都微不足道。
他让我恍然大悟,不花钱的心动摇了。所以我发新文章的时候,也买了几个头条。前几次还不错。点击转发回复增加了不少,但后来失败了,效果不显著。如果你想继续前进,你必须花更多的钱,买更多的推广。
我不能再转弯了。我生病了,是不是?我是个作家。我不要钱给大家发免费文章,但是要自己写,还要自己花钱买推广。我想要什么?这个规则很搞笑。
而且我也知道,以我自己的精力和财力,想和那些背后有投资人的土巴争夺粉丝,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想做大事,要么自己组建团队,要么投靠某个团队,然后找投资,花钱。
这是违背初衷的。互联网为什么可爱,是因为门槛降低了。不是导演的可以拍电影,不是歌手的可以唱歌,不是编剧的可以写作。出名是自然的,不出名却是一种享受。但近几年在资本的刺激下,目的性变得特别强,门槛又上升了。这个门槛就是钱。
第三,
我理解的是商业运作下的写作(或者影音等。)应该是这样玩的:先花点钱建个团队,一起干。运气好的话,获得投资,然后继续经营包装。之后就可以通过打广告、付费或者打赏来挣钱了。诚然,在这种逻辑下,也有优质作品脱颖而出,甚至打造品牌。但更乱的是,到处都是鸡毛。
因为有了团队,就要有磨合,互相妥协,做出来的东西体现不了本意。因为有了投资,就要给投资者保证,多长时间挣多少钱,心里急,萝卜快了不洗泥。
在这种逻辑下,“卖什么”已经不是核心,得让位于“是否能卖出去”。如果急功近利的话,起个网络化标题比内容更重要,更新的频率排版的花样也比内容更重要,是否有大V、名流、明星参与也比内容更重要。
所以,我们看到了大量浪费流量和时间的、只要吸引眼球的标题而无任何新信息的、软件生成的口水新闻;我们看到了电影院、电视机里那些一线明星云集的烂片;我们看到了抄袭抄出白莲花奖的大作,我们看到了胡说八道的公号,以及互相撕逼的真人秀。据说,是因为和投资者签了“对赌协议”,一些德高望重的导演、演员才表现得如此尴尬,举止失措。但,谁会和钱过不去?貌似现在来看,以上行为都能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