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
时间:2022-07-1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前不久,在北京三联书店的一次读书活动中,学习《红楼梦》的刘晓雷当众问了我一个问题:“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她应该会喜欢的。”当时我简单回答了几句,讲的是“自然”和“轻”的标准。回来后就爱不释手,决定心平气和的写下来,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说出来。不管对错,只要说透了,就对得起肖磊的好问题。
《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贾母带着大家逛了一圈园子,到了玉叶竹,大家到了棠木坊,沿着河边走,因为已经是赏菊吃蟹的季节了。自然,水里没有荷花,只有一些枯叶。因为这些枯萎的荷叶,李商隐意外地出现在船夫的谈话中。
宝玉道:“这些碎荷叶,可恨。为什么不叫人把它们拉出来?”宝钗笑道:"今年这几天,我把这园子闲着,天天逛,还有工夫叫人收拾。"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我只喜欢他的那句:‘留残荷听雨’。你不必留下任何残余负荷。”宝玉道:“果然是好句子。以后还是不要叫人拔了吧。”
宝玉喜相聚,不喜离别。他对衰老、失落、分散、死亡很敏感,但他很幼稚。当然,他只喜欢鲜艳的荷花和可爱的荷花丛,而不是面对这样枯萎的荷花。宝钗的反应婉转圆润,也说了一些实话。总之是入世后的委婉立场,与审美无关。
只有诗人林黛玉立即从审美的角度看了这些枯叶。她想起了李商隐的这首诗,是《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一句。这说明她早已将眼前相似的景色与李商隐“竹坞清水清水槛”的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认同枯荷有其诗情画意:3354“留残荷听雨”,这是一个有视觉的全息秋意。秋雨打在上面,发出错落有致的声音,别有意境,还能陪伴孤独者的寂寞,解除不眠者的烦恼。
林黛玉经常失眠,所以经常听到竹叶上的雨声,所以觉得李商隐的这首诗不错。林黛玉为何辩护,根本不是基于现实,而是一个审美高于实用的生命过程理论家的本能,“我是我心”。宝玉立刻改变了态度。他在黛玉面前毫无原则。这是写他们一贯的感情,而不是当时的审美变化。
但这些话也生出一个公案,那就是林黛玉其实不喜欢李商隐,她“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不是喜欢而是一般,不是麻木不仁,但肯定是不喜欢。
当然,也可以猜测这可能是黛玉在宝玉面前“发小脾气”,或者是为了压倒先表态的宝钗,故意“语无伦次危言耸听”。其实目的只是一种夸张的欲扬先抑后,恰恰意在强调李商隐这首诗的不凡?
当然,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那么,林黛玉真的喜欢李商隐吗?
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作诗。第一课开的书单里,有王维,有杜甫,有李白,都很有道理。既符合唐诗,也符合林黛玉(红楼第一诗人)的道理。可是,林老师说完这三位巅峰诗人,就没说下去了,留下了那么多中晚唐多彩的诗人,突然又回来了。这个书单适合香菱这种刚学诗歌的女生吗?林老师,你在开玩笑吗?如果有时间处理谢灵运丰富细腻的作品,不如啃李商隐!如果你真的觉得香菱适合浅显易懂,避开李商隐,大唐不是有“老婆子都能懂”的白居易吗?还是刘语熙。如果说香菱这个可爱的姑娘只适合温柔大方的人,那还有魏。
后来湘云来了,自然就谈到了其他唐代诗人。李商隐还有一个重要席位,3354。宝钗笑着对香菱说,她讲的是“的忧郁,魏苏洲的高雅,文八角的华丽,的隐逸”。宝钗随口转述,表示这些事她都背得滚瓜烂熟,烂熟于心。宝钗湘云尽人皆知,黛玉一无所知。可见林小姐面前有那么多“积古”诗人,只是不肯多举出一个唐代诗人而已。唐朝最杰出的诗人,她说三个,但不是第四个,王维、杜甫、李白,都是无可争议的,但第四个无论如何应该是李商隐。
可见不是因为我突然忘记了中晚唐,也不是因为李商隐晦涩难懂。真相只有一个:林黛玉真的不喜欢李商隐。
黛玉明明不喜欢两个诗人,一个是李商隐,一个是陆游。她说陆游,“千万不要学这样的诗。因为不懂诗,看到就爱。一旦进入这种模式,就再也学不会了。”她不喜欢陆游的原因是肤浅和渺小。言外之意可能还是有点俗。可是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呢?没有给出原因。
这里,我们应该换个话题。曹雪芹不喜欢李商隐。
作为《红楼梦》里曹雪芹最钟爱的人物,兼大观园里艺术鉴赏力最佳和诗歌造诣最深的,黛玉的这个看法,肯定代表曹雪芹,这一点勿庸置疑。
还有一个旁证,第二回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说有一类人是集灵气和邪气于一生的,“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然生于薄祚寒门,甚至为奇优,为名娼,亦断不至为走卒健仆,甘遭庸夫驱制。”他历数历代这样的人: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
仍然没有非常符合“灵邪同秉”“异样”标准的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