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孩子“早恋”怎么样
时间:2022-07-1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一个来自网络社区的悲剧(注1)在网上广为流传:一对父母发现14岁的女儿恋爱,进行谈话劝阻和行为控制(收手机、不自行出门等。);干预失败后,女儿开始说谎,成绩下降,甚至彻夜不归。当这对父母跟踪女儿到酒店房间带她回家接受“教育”时,父亲用曲棍球棒殴打女儿,直到她的尾骨裂开。
虽然帖子中只包含了家长的单方面视角,事件的真实性还有待证实,但帖子中的家长代表了当代中国(大陆)很多家长和老师对青少年恋爱的态度。除了网上随处可见的“孩子早恋怎么办”的问题帖和指南,各种媒体也多次报道,世界各地的高中都通过“不准互相发短信”、“不准一起用餐”等校规,严格禁止男女生交往,并在食堂为男女生单独设餐(注2)。
2007年,南京一所中学尝试将“口袋式”运动服改为西装式校服,这种校服因其美观性而受到批评。结果遭到家长抗议(注3),说这样会刺激他们对异性的好感。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态度以及官方的思想口径一致:广电总局2016年发布的《电视剧内容制作通则》将“未成年人早恋”的表现与抽烟喝酒打架等相关内容并列,定性为“危害社会公德,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教材在肯定异性同学交往的好处的同时,仔细“分析”了青少年“自以为恋爱”的几个原因:把对异性“纯洁”的好感误解为爱情、为贫穷的家人朋友寻求补偿、为社会地位向同龄人炫耀、“正常”的相异过程中的误解。教材还“诗意地”建议:“男女生之间的感情需要谨慎对待。世间万物都有它的季节。如果过早成熟,就会过早凋谢。既然我们在春天,那就不要在秋天做任何事情。”
成年人往往把青少年被禁止谈恋爱的原因归结为高考压力。而在学术竞争同样激烈的东亚,却鲜有“变态校规”(少数私立学校除外),也没有“早恋”这种充满审判意味的标签。事实上,2014年台湾省教育部就正式废止了高中“禁止男女交往”的“过时”校规(注4);戳中无数欢笑与泪水的日本综艺《屋顶告白大会》,表现了日本学校的家长、同学、老师对初恋这件“小事”的全力支持。
与绞尽脑汁禁止青少年谈恋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中国父母对成年子女的婚姻极度焦虑:虽然大学和工作的压力可能不比中学小,但父母们已经忘记了曾经的立场,转而加入了婚姻促进阵营;这样的神转折,对于有女儿的父母来说尤其如此。看来,今天这个对男女之爱一无所知的小乖乖,明天很快就会成为大厅里得到厨房的头号老婆,高富帅的老二。
对青少年恋爱视若敌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爱情的功利性认识、对性的恐惧或羞耻感以及对青少年发展特点的不了解。父母对所谓“早恋”和“晚婚/不婚”的双重干涉,体现了以“婚姻状况”为终极目标的爱情观:判断爱情成功与否的终极基准,是当事人最终是否在“合适”的年龄,与“合适的人”结婚(依据父母认可的“社会规范”或“理想”);至于爱情作为一种体验本身的价值或者当事人的主观体验,都是微不足道的。既然青少年爱情“枯萎”的可能性很大,结婚的几率极小,那么花这么多时间岂不是浪费时间?如果爱情的本质是最终有一个合法的名称,而不是一种使双方
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的家长和老师对青少年恋爱更宽容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于性观念的改变。预防少女怀孕和传染病仍然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然而,随着性观念的进步和贞操观念的弱化,发达国家的性教育重点正在从只禁欲直到结婚的教育转向指导青少年进行安全健康的性行为,并通过向青少年发放避孕药具来促进“全面的性教育”,强调性行为需要相互承认,并探索性与爱的关系。
在荷兰(注5),“性与关系教育”始于幼儿园;英国政府去年也批准将性和关系教育从
2019年开始引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中国社会的性观念与性教育不仅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与同文化背景的港、台、新加坡 (注7)等地相比也极为保守:“贞操是女人最好的嫁妆”等糟粕思想阴魂不散;许多中小学仍没有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即便有相关的课程也往往局限于解释男女生理差异并辅之以禁欲规训;家长们看到稍许直白的性教材便惊慌失措。文首帖子中因女儿“不自爱”与男友开房而震怒不已的父母,对于女儿尾骨骨裂、未来只能剖腹产这一结果,反倒觉得“没什么大事”呢。
成年人对于青少年恋爱的态度还标志着一个社会对于青少年判断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信任。或许可以令中国网友稍感宽慰的是,关于青少年恋爱的恐慌并非是纯粹的“中国特色”;今日貌似理念先进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对青少年的看法也经历了逐渐改变的过程。明尼苏达大学的青少年心理学家W. Andrew Collins等(2009)(注8)指出,尽管“少年维特的烦恼”自古以来是文艺作品喜爱的主题,关于青少年恋爱的研究却从九十年代才得到理论化和系统化,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人们对于青少年的误解:西方学者也一度认为恋爱只是个别问题少年的“补偿”和“炫耀”,或只是不懂事的小孩子“随便玩玩”或追求性刺激而已;近年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神经科学研究(注9)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于青少年“冲动冒险”“不成熟”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