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真是闭关锁国吗?
时间:2022-07-1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打开了清朝的大门,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这种观点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已经成为集体潜意识。
现实很吊诡: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机械钟表陈列在故宫博物院,中国工匠在广州的仿制品毫不逊色;林则徐以切断茶叶贸易来威胁英国人不要轻举妄动。这些都说明清朝不是闭关锁国的。
一个大穆斯林“关门”?1840年以前中外是如何交流的?
广州:东方贸易中心
珠江,俗称省河.当时(1825年),这条河挤满了当地的船只.当时他们航行在中国南北的各个港口,西里伯斯岛,婆罗洲,爪哇,新加坡,马尼拉等等。
当美国少年威廉亨特第一次踏上广州时,面对的是一个繁荣的国际贸易港口。英国、美国、荷兰、西方都是官员林立,商人、信使、买办的服务周到。海关官员只需要几盒火柴就可以轻松放行。所有这些便利造就了广州作为东南亚贸易中心的地位。
这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事实上或者说政策上,19世纪初的清朝并不是闭关锁国的。
到18世纪,世界贸易格局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中心:一个是以欧洲的宗主国和美洲、非洲的殖民地为主体的三角贸易,一个是以南海为中心的中国、欧洲、东南亚和日本的贸易圈。其中,广州作为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是东南亚贸易圈的中心。
广州对欧洲的出口主要是生丝和丝织品、茶叶和瓷器。就整个西欧而言,茶叶贸易从1700年的9万英镑增加到1800年的4500万英镑,增长了500倍。同样,瓷器这种理想的仓储产品也出口到欧洲。景德镇青花瓷和德化窑白瓷充斥着18世纪欧洲各个阶层的家庭。
欧洲商人主要把棉毛纺织品带到中国,但市场狭小。高档钟表是皇帝最爱的东西。清宫组织不仅每年在广州购买欧洲钟表,而且广州当地的工匠也逐渐学会如何制作钟表,向皇宫进贡。现在故宫博物院的大量钟表都是广州进口或者广州生产的。
当然,为了弥补巨大的差价,欧洲商人带入中国的主要是白银。当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从伦敦出发时,有时90%的货物都是银。从1775年到1795年的二十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逆差达2510万两白银。
不仅欧洲商人活跃在南海,中国和东南亚商人也频繁出海。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大米贸易。
清朝雍、甘时期,全国人口爆炸,东南沿海也不例外。福建的人口从1700年的约200万增加到1761年的约800万。而沿海地区耕地贫瘠,同时大量人口在商业贸易的利益下转向手工业生产。柑橘、荔枝、烤烟、桑麻等经济作物也占用了粮食作物的耕地。这就导致东南沿海出现了严重的米荒问题,抢米案件时有发生。闽浙总督上书雍正,“米谷节为本省之重。」
同时,东南亚有30多个国家,地广人稀,大米丰富,价格便宜。特别是在暹罗,大米的价格非常低。两三钱银可以买一担,这需要福建一两三钱银。
于是清廷下令鼓励暹罗大米进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命暹罗商人将三百万石大米运往广州、厦门、宁波,免除进口税。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下令暹罗车
广州的贸易中心地位深刻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其文化开放程度是后人无法想象的。
发达的对外贸易首先是由香港商人即“广州十三行”带动的。经销商的本质是牙科经销商和特许经销商的混合体。它的基本经济职能是协调不同国家的度量衡,通过报关纳税,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担保,与外国投资者直接进行贸易。由于清朝外交政策体系的局限性,尚虹实际上扮演了外商与中国政府之间的沟通者角色。
此外,外商雇佣的通才、买办也是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群体。前者负责翻译沟通,填写各种表格和文件,传达法律法规。后者实际上管理着外国商业厅的内部经济,雇佣着商业厅里的各种杂工,甚至还管理着商行的银行。
可以说,广州作为东南亚的贸易中心,有很多国际交往的条件,很难感受到中国的封闭状态。
还有一部对外贸易基本法。
既然大清国没有完全与外界隔绝,“闭关锁国”从何而来?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一寸板不准下海”,“海岸移动三十里”,让后人认为明清是一个封闭的老板帝国。
但经检验,情况并非如此。
明朝的海禁政策是从防止日本侵略者开始的。早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就下令停止太仓、黄渡海运公司,随后他在洪武七年、十四年、二十三年连续下令,严令禁止。
闽、浙、粤三地民间海外贸易,严禁滨海民人私通外国,直至洪武三十年彻底禁绝中国人的海外贸易。
永乐以后,历代明朝皇帝均严格执行海禁政策。特别是倭患最重的嘉靖朝,海禁政策也达到了高峰。
然而,严格的海禁政策即不能阻止海民私自贸易也不能杜绝倭患。嘉靖后期倭患逐渐肃清,明廷筹海之议渐起。隆庆元年(1567 年)朱载垕即位,推行新政,福建巡抚涂泽民乘机上书请求在漳州月港开港,允许民间出海贸易。朝廷批准后遂正式开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