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最好的学校和最焦虑的家长
时间:2022-07-1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在上海生活久了,同学聚会越来越少。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在陪孩子补课,很难同时有空;就算在一起也会迟到早退,理由是陪孩子补课。问问北京的朋友,等等。
北京上海的教育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家长和孩子都要放宽心。但事实上,即使家长不是第一个跳起来反对“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他们至少也能挤进前五。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是不是太矫情了?
有一天,当有人告诉我,上海有一半的学生初中毕业后要分流到职校(去年和今年的招考文件都不再提了),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恐慌可以从初中蔓延到小学,从小学蔓延到幼儿园。
沿着这条恐慌的线索,我们还可以理清另一条众所周知、被奉为金科玉律的逻辑链条:上不了好幼儿园,上不了好小学;如果上不了好的小学……如果上不了好的高中,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
两根绳子把北京和上海(其实远不止这两个地方)的家长绑在教育培训的战车上。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市场规模约为3800亿,中小学教育(课外补习的民办学校)市场规模约为6800亿。
我们别玩了,好吗?不,没关系。
职业学校恐慌
面对一半左右的孩子(2017年北京市约三分之一)将上职校的前景,绝大多数小学和初中家长都极其不情愿。为了不进职校,孩子压力很大。我甚至听说有初三的学生,晚上八点睡觉,凌晨两点起来看书写作业,一直忙到天亮,吃了早饭就赶去学校。
平心而论,如果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他可以在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但是父母有三重焦虑:
第一,一个普通大学的学生很容易上职业学校的课程,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上普通大学的课程就更难了。同一层次的各类学校和专业,学习难度是有梯度的。很多家长一开始就不会同意让孩子选择轻松的学校和专业,否则在未来的竞争中会处于劣势。
第二,初中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其实没有能力做人生规划。在职校选择一门技术,也意味着以后其他工作的门槛很高。如果没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转行的成本是不可想象的。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初中的时候曾经想学屠宰技能,毕业的时候也有机会去建筑类的职高,但是没有去。我是在普通高中高三的时候才决定上大学的。如果我去读职高,我可能会做一个小包工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真实意图,但我觉得现在的工作更符合我的秉性。
第三,在国内一些职业学校,风评不是很好。家长对把15、16岁的孩子送到这些学校不是很有信心。他们不是担心孩子学习不及格,而是担心孩子“学不好”。
而且随着科技的加速进步,很多好的传统职业突然消失了。以汽修为例。谁能保证现在的汽修毕业生的精湛技艺10年后不会归零?一些新职业在几年内出现又消失。谁能保证中高职教育跟得上科技潮流?
一些自称有经验的小学老师会告诉家长,初三是个“分水岭”,好的往上走,不好的就难上加难。因此,从初三开始,职校焦虑就一直弥漫在家长的心头
在各省区市高考招生总量(比如5万人)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所有考生冷静正常学习,录取5万人,苦苦挣扎时只能录取5万人;如果学生总分500,可以录取5万;如果总分提高到550,只能录取5万人。
所以,你为什么不选择静下心来,去争取那多余而无用的50分呢?答案有很多。比如这五万人也要决定参不参赛,所以提高分数是必然的,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实验示范高中造成的踩踏效应。
实验示范高中的前身是1978年从重点学制起步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上唯一的教育制度因违反教育公平而被迫取消,引发众怒。但重点高中更名为“实验示范高中”,作为当地教育成就的象征被变相保留。
仔细观察“实验示范高中”的招生情况会发现,还是以前的重点高中。以上海为例,2017年中招政策的核心就是这四条:
1.市实验示范高中提前招生计划为学校招生计划的40%,其中学校推荐30%,自荐10%,四大顶尖名校提前招生提高到50%。初中“升本”7%,参加提前录取,没被推荐可以自荐。
2、市实验示范高中,将招生计划的15%
向全市学生招生,称为“零志愿”,它由各招生学校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近几年实际招生情况自主确定,经市教委协调平衡后下达到各区,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投档、录取。
3、此外是“名额分配”招生,指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将15%招生计划按比例均衡分配到本区初中学校招生的方法。
4、余下30%的名额,则按照中考成绩,根据填报的志愿投档,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这个复杂的招生方案,表面上看,力图兼顾办学的效率与公正,既考虑到办学业绩好(主要是考分高)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能够招到高水平的学生,也保证这类学校所在的区,不管好初中差初中的学生,都有上好高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