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使人没有尊严
时间:2022-07-1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俗话说“人都是短视的。”尊严,对于那些为了生计没日没夜工作,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品。
虽然在我过去关于成都城市生活的文章中,经常强调家庭生活的和谐,邻里关系的密切,但也要看到他们生活的另一面:底层的人们在城市中享受的资源很少,所以他们也为了生存而互相争夺资源,互相造成伤害。本文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清末《通俗日报》和民国初年《国民公报》的社会新闻。
以前的成都,邻居经常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仅无法保证隐私,还容易产生摩擦。比如孩子之间的争吵,屋外堆杂物妨碍道路,或者说别人闲话,都可能引起争吵,甚至暴力斗殴。
有的人“为了一分钱大打出手”,其中一个人用罐子砸了另一个人的头,“血都破了”,打人者“被关进了派出所”。两兄弟给父亲留下的遗产“彼此分手,甚至上街”。这种“叛逆行为”引起了当地文人“忧国忧民!”
南门桂花街有一家餐馆。这个人脾气暴躁。有一次,一个顾客吃了6便士,但是他弄错了就让顾客付12便士。顾客争执了几句,男子以为要“吃臭钱”,于是砸了一个碗,导致顶门出血。“吃臭钱”是成都的一句俗语,指的是不付钱就从餐厅溜走,或者试图吃“免费的食物”。
由于生活空间有限,普通家庭的日常事务往往会延伸到街道上,从而私人问题成为公共事务。那些发生在街头的家庭纠纷,是观察家庭、邻里、社区关系的非常好的素材。
比如被丈夫打骂的妻子跑到街上求助,邻居或者路人都会参与调解。在人群的围观下,她会诉说自己的不幸,以获得邻居和路人的同情和支持。
虽然人们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实际上,邻居介入家庭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可能会发现无数这样的例子。一名记者写道:
昨天路过少城黄瓦街,看见一个女人从一个大门里飞奔出来,东张西望,急切地对街上邻居说,请拦住我老公。话还没说完,就有人陆续出来,怒不可遏。某甲向前直挺挺的站着,一手拧着女方的头发,就是用脚踢女方的肚子几下,女方色变几下,头发也乱垂。围观的人怕他死,于是这伙人把某甲堵在门口。女子顺势,客气地说:“我就不去派出所报案了,去找你阿姨,希望能劝我老公不要再这样了。”此时,几个人哽咽了。
这是邻里卷入家庭纠纷的典型例子。这个女人跑到附近,因为她知道她可以在那里得到一些同情和保护。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旁观者”往往起到了平息事态的作用。也就是说,邻居虽然可能是纠纷的起因,但也可能是解决纠纷的动力。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被虐待的妇女并不倾向于起诉政府,而是希望邻里干预。即使被老公打了,她还是担心施暴的老公会打官司,家里没主心骨。所以我宁愿忍气吞声。
另据记载,一对夫妇虐待老母亲,“敢打”,以至于“母亲倒地不省人事,邻居大怒,将夫妇二人绑至派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邻里愤怒”仍然在维护家庭和邻里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另一个故事中,住在东园门的一位名叫刘的“凶猛”女子经常辱骂婆婆,并与丈夫打架。邻居同情婆婆,揭竿而起反抗不公,并强迫刘姓女子清扫街道作为惩罚,因此被众人耻笑。
还有一些材料展示了“坏人”与邻居的关系。胡被视为“撞客”,成都人用来形容那些“招摇撞骗”的人。父亲为了维护家族名誉,公开谴责他为人,胡成了街谈巷议的对象。胡娶了个妓女,天天站在门口勾引年轻人。结果“流浪子弟甚多,衣冠满屋,车马满门”,胡就发了一笔小财。这种行为激怒了邻居,有人在胡的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门迎春、夏、秋、冬,客人来自东西南北。
他们不想直接和不好的邻居发生争执,所以采取这样一种微妙的方式来发泄不满。
邻居在阻止犯罪方面也发挥着作用。一天傍晚,在玉龙街的街口,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女人在街上徘徊。结果我发现她是残疾人。出于对她的关心,我安排她住在守夜人家里。但是到了半夜,守夜人想欺负她,邻居听到她大叫,就进屋去救她。愤怒的人们把他捆了起来,打了他一巴掌两百,然后把他交给警察处罚。人们骂守夜人“又老又贱又好色”,辞退他,“开除他”。
这些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让我们知道家庭事件是如何变成公共话题的,以及邻居是如何自愿合作以确保和谐的。
。事实上,他们把解决邻里间的争端不自觉地作为一项职责。
一些争吵甚至发展成为集体暴力事件。一天清晨,十几个人打了起来,吵醒了附近邻里。两个当事人被抓,大多数参与者逃之夭夭。这场骚乱的原因不过是东大街的糖帮和布政衙的帽帮之间的一个小小争执。
有些大的争端,邻里间调解不了,则必须警察介入。在警察建立之前,这类的冲突都是由保长、街首或邻里来调停。如果事件与移民有关,就会寻求行会或会馆的首领来解决。
城乡矛盾一直都存在,城里人歧视乡下人也随处可见。例如,沿街住的居民要求推鸡公车的乡下人支付一两文钱作为“过街费”,理由是鸡公车会损坏街面。否则就不许通过,或者必须扛着鸡公车过街。有些街道为了防止鸡公车通过,居民还故意在街上设置障碍,例如摆放石头、破砖,有的甚至故意撬开街上的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