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一个人一生需要多少光环


    时间:2022-07-1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一个人一生需要多少光环

    当我听说美国太平洋交响乐团计划5月份在中国5个城市巡回演出时,我真的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当然,我知道古典音乐市场在东方和西方都是光明的。中国5000万钢琴演奏者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听众,这个数字是音乐之乡奥地利人口的5倍多。中国历年来在各级城市新建的剧场音乐厅,无论是规模还是设施,以及中国古典音乐附加的“高雅音乐”的称号,都是林肯中心、卡内基这样的美国老牌音乐厅望尘莫及的。虽然听起来有点混乱,但这

    总之,对于资金短缺、观众老龄化、市场萎缩的欧美交响乐团来说,中国是个金矿。

    但这场东方淘金热已经轰轰烈烈上演了十年。在过去的十年里,几乎每年都有几个美国乐团在中国演出,著名的费城交响乐团甚至在最近五年里每年都有一场演出。近两年,几乎每个月都有欧美乐团来中国演出。其中不乏著名团体,如祖宾梅塔、卡拉扬、里卡尔多穆蒂等。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不是只能在唱片封面上看到的神。一直对欧美乐团音乐会如饥似渴的中国观众变了口味,外国和尚卖不出门票,也不是没听说过。

    太平洋交响乐团的实力还不错。这个有着40年历史的乐团号称是美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成立的最大的乐团。指挥家卡尔圣克莱尔是美国作曲家、指挥家伯恩斯坦的门生。他还指挥过波士顿、费城和纽约爱乐乐团等知名乐团。这场演出的安排也花了不少心思。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北京、上海,还包括无锡、重庆、合肥等二线城市。除了莫扎特和拉威尔的经典作品,曲目还包括《老实人》序曲,《西区故事》节选《曼波》,这些都是伯恩斯坦的代表作,立志为中国观众带来一些地道的美国风味。

    即便如此,这个位于加州奥兰治县的乐团在中国观众中的知名度并不高,而且是2018年第一次来中国,此前别人已经抢滩了。你真的希望在海外成名或赢得大满贯吗?当我遇到圣克莱尔的时候,我直截了当地问了这个不太委婉的问题。然后我发现我想多了。

    卡尔圣克莱尔

    圣克莱尔的体形很瘦,留着一头半长的银发。他一路走来,在人群中显得仙风道骨。1990年8月,伯恩斯坦病重。在与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上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后,他筋疲力尽了。然后他的作品《咏叹调与船歌》就交给了才三十多岁的圣克莱尔去表演。几周后伯恩斯坦去世,圣克莱尔凭借这场音乐会载入史册。此后不久,他接管了太平洋交响乐团,该乐团已成为美国最长的乐队指挥。

    他说,乐团不是想借这次中国之行扬名立万,而是想更接近奥兰治县的华人社区。

    奥兰治县,尤其是欧文地区,是近年来中国中产阶级移民美国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三年前,在詹姆斯欧文基金会新加州艺术项目的支持下,太平洋交响乐团开始为华人社区量身定制一些节目。那时,第一届春节音乐会和元宵节庆典现在一票难求。乐团与当地中文学校合作推出的“梦想之梦亲子乐团”,让中国家庭几代人一起学习乐器、一起演奏,更是大受欢迎。

    圣克莱尔说,“国际旅行就像人们旅行。可以让我们的音乐人回来后成为更好的自己,给当地的观众带来更精彩的音乐。选择中国是为了让橙县的华人看到我们尊重他们的祖国。我们原本是橘子郡的一个乐团,服务橘子郡社区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这一点我们很清楚。”

    太平洋交响乐团农历新年《爱宴音乐会》,图远海外网太平洋交响乐团农历新年《爱宴音乐会》,图远海外网

    这在美国语境下特别顺口,服务社区是美国的一句俗语。在美国,“社群”是一个可攻可退的神奇概念。从小的角度来说,一条街两边的居民,一个小店的三五个员工,可以算作一个社区。从大的角度来说,也可以包括一个族群的所有人,一种信仰或者相同的爱好或者怪癖。

    但是,无论它基于什么样的共同点,“共同体”和“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只包含一部分人而不是全部人。是房子而不是世界,是角落而不是主流。

    但是,在重视个体特征的美国文化中,一个房子并不比世界差,它的角落也不比主流差。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的某些特征划分的“社群”成为了人们自我认同、相互帮助、培养自信和自豪感的平台,为社群服务也变得和世界一样光荣和自豪。

    所以对于圣克莱尔和他的乐团来说,拥有三百万人口的奥兰治县足够大,足以容纳他们的音乐理想和抱负,也有足够多的中国人,占奥兰治县人口的10%,足以让他们竭尽全力为其投票。

    但我有点担心这在中国语境下会被当成。

    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毕竟,大多数中国人对“社区”的概念还并不明确,很多时候“社区”甚至被等同于单纯以地理范围划分的“小区”,而服务社区也就成了居委会大妈们的工作。要是一个孩子跟爹妈发誓要努力学习,将来大学毕业供职住家小区居委会,估计后果会比较严重。   我亲戚家的孩子在纽约州小镇上课后舞蹈学校,很多老师都是当年在这个学校学过舞蹈的孩子,每次看到那些老师认真的给孩子们做示范,一个一个帮着调整动作我都会想,小时候投资那么多精力和金钱学本事最后终点回到起点,这要搁中国,应该是家长们的噩梦吧?   不提舞蹈,单说音乐。最近十年里中国人考进美国音乐学校或乐团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但几乎所有我采访过的美国古典音乐界人士都曾明言或暗示过一个问题:中国乐手基本功扎实技巧过硬,独奏个个都是好手,但跟乐团合作方面却有明显不足。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