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条件下房价会暴跌?
时间:2022-07-0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前不久和几个朋友聊天,主题是房价,涉及到很多和房价有关的问题。以下是本次聊天的主要内容。“朋友”代表朋友,“易”代表自己。聊天从目前人们广泛关注的房价会不会跌的话题开始。
朋友:现在大家都很关心房价会不会暴跌。
易:不会暴跌。短期内会有小幅下降,但意义不大,比如下降3% ~ 5%,过一段时间又会上来,比如两三个月。这种下降对目前的高房价意义不大。
朋友:为什么不会暴跌?
易:根本原因是供不应求。
朋友:2011年中央要求各地大量建设保障性住房。也许2012年房价会暴跌。
易:不要指望经济适用房会导致房价暴跌。一是因为保障房数量有限,与商品房结合很难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第二,由于经济适用房价格便宜,很多人会利用权力和关系去占有,使得本来就供不应求的经济适用房更加稀缺。最后,很大一部分人还是要买商品房。
朋友:既然供不应求,政府就应该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
易:对。但地方政府其实不愿意建保障房,因为不仅无利可图,还得赔钱。
朋友:政府在做生意吗?
易:本质是一样的。当地政府搞征地拆迁然后卖地,净收入很大。不同于其他商品交易,地方政府可以强制拆迁,有购买权,价格由地方政府决定。
朋友:为了降低房价,地方政府做点损失也是值得的。毕竟对当地百姓有利。
易:很难。因为过去10多年来,地方政府通过卖地和征收房地产交易税,保持了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在一些城市,这部分收入占财政收入的50%以上。现在你要它放弃或者大幅减少这部分收入,结果财政收入不增反降。这怎么向上级交代?
朋友:那就把财政收入增长指标降下来,不要给地方政府太大压力。
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十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一直高速增长,成为政府最重要的政绩之一。财政收入多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一旦增速下降,或者不增反降,很多事情就没法做了。政府和我们一样,什么都花钱,从穷到富,从富到穷。所以,即使上级给它一个减少目标,地方政府也不会减少。一切靠财政收入,卖地和房地产交易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朋友:刚才说了保障房以权谋私的问题。有人说不该建经济适用房,是因为以权谋私。这其实是不对的。毕竟以权谋私的不占多数。
易:不一定。有的地方可能是少数,有的地方可能占很大比重,尤其是一些小城市,“山高皇帝远”,官员不守规矩。另外,官员多,经济适用房少。一旦这些官员看上了他们,很大一部分可能就被占了。
朋友:没有法律保障,很难保障经济适用房。
易:那倒是。有了法律,就没有保障了。归根结底,中国的很多事情之所以难,只有一个原因:法制不行。相对于经济体制,还有其他体制,比如医疗体制,教育体制。法律制度是他们的外生条件。也就是说,法律行不行,不是经济系统、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的人能决定的。外生条件是解决经济、医疗、教育系统内生问题的必要条件。如果外生的法律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经济等内生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易:关键是管理部门的人一定要知道这一点,否则就会犯错误,好心办坏事。经济适用房就是这种情况。很多人总说,国外和香港的经济适用房很成功,我们也要搞。但他们没有看到中国的外生条件不同,即法律制度的作用有限。结果,该保的没保,不该保的却保了。这意味着好心做坏事。中国股市的失败也与缺乏外生条件有关。
朋友: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法治问题。
易:比房价问题更难解决,需要的时间更长。但是,并不意味着要等到法律问题解决了,才解决房价问题。就像我刚才说的,是因为经济适用房便宜,官员或者和官员有关系的人可以住,不受法律约束。如果放弃经适房,就不存在以权谋私的问题,特别是那些经适房比例高的地方,就应该放弃建设经适房。
朋友:那怎么解决那些地方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易:政府不一定非要建保障房,而是要把大量的土地出让、拍卖给开发商,让他们大量建设商品房,这样商品房的供应量至少要等于或者略大于市场需求,然后房价自然就下来了。这样,地方政府既能获得土地出让收入,又能避免以权谋私的问题。当然,大量的土地出让会使土地价格明显低于过去,政府从单位土地面积上获得的收入会
比过去低,但是,比建保障房来说要划算得多,因为建保障房政府不仅无利可图,甚至还得倒贴钱。比如建廉租房,廉租房建好后以很低的租金租出去,到房子报废时也收不回成本。
友:大量出让土地的话,会与相关政策不符。不是说18亿亩耕地“这根红线”不能突破吗?
易:想降低房价,又不想增加土地供应,房子建到哪里去?建高些是可以增加供应量,但毕竟高度也是有限的。其实,18亿亩耕地“这根红线”没有必要死守。当时划这根红线是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可是,中国这30年来一直不缺粮,总人口在增加,粮食总需求却在减少,因为人均消费减少了。所以,对这个问题应该动态地看。现在很多地方土地撂荒,没人耕种,又不让用来建房子。一面是房子太稀缺,一面是土地在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