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工具的精神


    时间:2022-07-0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器物精神

    杭州聚英面馆,位于中和南路,雄镇大厦附近。《舌尖上的中国》之前,在那里吃面要排队等半个小时。有人在朋友圈吐槽,说现在吃面要排队一个小时。

    几次路过聚英面馆,都不是饭。这家面馆最吸引我的不是那里的“片川”,而是每年7月到9月在面馆的两个月暑假,这是杭州独有的。老板说钱不能赚,让员工有时间休养。这就是老板的人生态度。

    聚英面馆老板真的很有“态度”。一般面馆都是擦桌子拖地打扫卫生。在这家面馆里,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吊扇上的灰尘都要天天擦。

    我觉得这是一种久违的“器灵”。什么是“器物精神”?对物体的热爱也可以延伸到为你所从事的工作注入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说大一点,是精神追求。

    市场里有十几个肉摊,其中有一家的刀很独特:其他摊贩的刀不是粘着肉就是带血。他的经常用纯白毛巾擦,每一刀都闪着银光。他的桌子也很干净,没有木头残渣。他似乎不是卖肉的,而是在一家西餐厅工作。有人买肉,他就切下来,用手一拉,一块肉就切下来了,一点不拖泥带水。

    这也是“器物之灵”。

    我没有和他沟通过。很多顾客都说他的肉摊很清爽。清新是外在的东西,但有文章在里面。

    实际上,中国是一个具有“工具精神”的国家。明朝以前,中国人的科技发明水平和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当然,中国人的器皿精神远远高于西方人。瓷器和丝绸是中国“器物精神”的最好例证。瓷器的作用是盛米饭和蔬菜。也可以用陶碗和竹筒来实现,但中国人已经把它艺术化了。瓷器出口到西方让西方人惊叹,他们发现原来吃饭的器皿也可以做得这么漂亮。丝绸也艺术地制作了服装,一种日常必需品。

    另一方面,在现在的“器物精神”下,大家都是奔着利益来的,从小就只想问一个问题:3354怎么赚更多的钱。很多人没有精神追求,一个生意极好的面馆,一年竟然有两个月的假期,这是不可想象的。每天花时间擦洗店内店外,简直不可思议。

    有人把“器物精神”等同于“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只是它的第一个层面,更高的层面是器物的美化甚至艺术化。你做一个物件或者完成一件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更是为了内心的需要。你有意识地去做,然后享受它。

    就像屠夫一样,这样一个普通的生意也可以包含生活的态度。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