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真的害怕变老 我们害怕的只是失败
时间:2022-07-0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我在30岁生日的时候决定,再也不去想年龄的问题: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不是吗?
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真的很难。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亲朋好友总会有意无意的提醒你,你是30岁的人了,这说明了一些事情。
老朋友在微信上给我发消息,说想和我再去一次巴黎,然后看到我掏钱买博物馆门票就放心了。那一年,我们一起去巴黎旅行。所有博物馆对26岁以下的学生免费开放。他29岁,不得不在我们幸灾乐祸的笑声中一次次排队买票。
上个月,一个1992年的朋友拿到了去澳大利亚工作度假的签证。晚宴上每个人都向她祝贺。她淡淡地说,没有传说中那么难。只要是31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可以申请一试。说完笑吟吟地看了我一眼。
是的,我今年31岁。许多年轻的“特权”不再青睐我。
一个新闻标题用了“31岁海归男”来形容我。我向所有人抱怨过,但我在生日前才30岁。
朋友无情的揭穿了我。你洒脱,但你真的很在乎年龄。
我当然介意。很多朋友都叫我“长少”很多年了。突然有一天,这个称呼好像不太合适:怎么可以用“X少”称呼一个三四十岁的男性?
两年前,我决定从欧洲搬回来。除了想回国创业的动机,我必须承认,还有年龄闹钟的滴答:那时候我28岁,回国发展似乎“太晚了”。
一种“来不及”的恐慌,似乎构成了我这个年龄和周围人的本能焦虑。
就像长辈经常叮嘱我的一句话:你都30岁了,还没车没房没对象。太让人担心了。
对你总有一种“年龄焦虑”。
三十,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孔子时代死亡率很高,很多人都没活到30岁,再加上平均寿命低,30岁还不懂事成家就有点“晚了”……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年龄焦虑”已经成为量化危机感的指标。
现代人需要一个合适的参照系来衡量什么时候“为时已晚”。30岁作为一个古老的年龄魔咒,在现代社会应该继续承担“焦虑指数”的功能。
你30岁了,没车没房。谁会嫁给你?
你都快30岁了。博士毕业后你已经34岁了。还能结婚吗?
你已经30多岁了,只是公司里的一个普通员工。你的职业生涯有前途吗?
你30岁了,没多少积蓄。这辈子财务自由还有希望吗?
从根本上说,男人渴望成功,女人渴望变老。
在主流社会的认知中,“一个男人三十岁”意味着你最好有所成就,有车有房,生活稳定,否则你的人生就是失败的,没有竞争力的人生。
而“女人三十岁”意味着你择偶的最佳年龄已经过去了。如果你自己还没有结婚,那么当“窗口期”结束后,等待你的是大龄剩女的标签和“最佳生育年龄”的逝去。
即使是成功嫁给自己的女人,也会担心自己青春的流逝和容颜的衰老。毕竟在男性主导的话语体系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会越来越受欢迎,而女性则相反,因为年轻是女性的筹码。
而那些在世人公认的“成功体系”里奋斗过,做出了一些成绩,又不缺车库的男人呢?
总有比你事业进步更快,房子更大,车子更新的同龄人。总有人把孩子送到更贵的幼儿园,更频繁地去海外目的地度假。
总之,无论你的生活是好是坏,从婚姻爱情、事业到财务健康,总有一种“年龄焦虑”对应着你的“同辈压力”。
更不用说网上的热帖会一遍又一遍的炮轰你:同行离开你“不会说再见”。
第一波00后都成年了。90后自然有理由感叹自己“老了”。80后更惨。如果说80后已经是中年的分界线,那么年龄最大的80后不是已经在走向老年了吗?
其实我是在努力回忆自己二十七八岁时的生活场景。除了数字,3354和我三十岁以后没有本质区别。
对年龄焦虑的人,其实相信有一套标准的、通用的“人生模板”3354。在这个模板中,人生的所有选择,包括什么时候结婚生子,什么时候安居乐业,什么时候事业有成,都有相应的标准时间节点。
如果不幸未能按时踩下,你就有可能成为这条“标准化生活”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上的残次品和失败的少数。很有可能你的生活会很悲惨。
“无年龄感”=自由选择
为什么我们不能打破这一套模板设置,过上随心所欲的“不老”生活?
当我在欧洲时,我从未研究过年龄的问题。一起玩的朋友年龄都相差很大。
有23岁的设计师,36岁的程序员,还有34岁的单身父亲.都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爱好,只是选择经常混在一起。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