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失望的中国爸爸还有机会证明自己吗?
时间:2022-07-0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如果和几个家庭主妇聊天,其中一个经常性的话题就是批评家里的父亲是个“掌柜”,忽视育儿事务。
“他不知道如何照顾孩子。如果他换尿布,就会反着穿。”
“就让他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一天,他会崩溃的。”
“他常年飞来飞去,他的孩子见不到几个。”
但如果你认为这个吐槽大会的目的是为了女人让男人回家照顾宝宝,以此来开启一场家庭革命,那么等一下,你应该错了。
女人的吐槽,有时候其实是在炫耀。
而如果你不理解这一刻的风情,你就说:“我老公不是这样的。”
然后,你的眼睛会“哎哟?”“加油”“男人都是一样的”“让我们秀恩爱吧!”诸如此类。
埋葬中国父亲是一种流行的话语,因为中国父亲普遍不尽如人意。
如果和美国对比一下,我们会发现,在美国,从1989年到2012年的20多年间,在家照顾孩子的父亲数量翻了一番,从100万增加到200万。
大约有1800万——个美国家庭有18岁以下的孩子,这意味着每9个美国家庭中就有一个由父亲领导。
图: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数据图: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数据
即便如此,就每周育儿时间而言,美国父亲平均还不到美国母亲的一半。
图: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数据图: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数据
虽然国内暂时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但从我在学校陪伴孩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家庭来看,“父亲主导育儿”的比例应该极低。
育儿涉及到极其复杂的方面:从基本的日常生活饮食,到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再到升学的各种准备。3354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体量巨大,但内心细腻。
在中国,这个项目多由母亲承担,很多母亲在其中找到成就感。
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结构,决定了——个男人仍然被赋予了为全家“猎食”的传统使命,而洗手做汤则被视为没有野心。
三十出头的男人,如果不是一心想着如何快速致富,财务自由,大权在握,就会被认为非主流。
于是,中国的年轻爸爸们,在集体沦为市面上各种“成功学”的囚徒的同时,被打上了不务正业、“丧偶育儿”的烙印。
他们都不想改变吗?
在我看来,中国父亲在家庭中的集体不作为,其实大部分是社会观念和家庭期望造成的。
爸爸不带孩子,却带老人?
如今,育儿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最容易引发矛盾的领域。
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成了父母精力的巨大消耗者。其实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全职妈妈一个人是搞不定那个小精灵的。
我有个朋友,她老公拿到风投决定创业的时候生了孩子。家里的老人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过来帮忙。
她从一个媒体编辑变成了一个全职妈妈,每天花很长时间和宝宝独处,甚至在她出去买菜的时候。在那里,老公正打着鸡血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的争取APP尽快上线。回家意味着睡觉,翻身,再去上班。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是你的能量黑洞。
TA不想一直吸引你的注意力,搞得一塌糊涂,或者追着你和TA玩,不让你走开。哄TA睡觉很难。当她放下床时,她哭着醒来。
再怎么爱孩子,也不能继续这种充满爱的工作,但是营养也不能说太高,24小时消耗无限能量。
虽然看着孩子一天天慢慢长大,但那种还会有岁月的想法,精神和价值感的空虚,脱离社会后情绪的压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交替积累。
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说,带孩子一定要有帮手,轮流带。而在中国,轮流的人通常不是孩子的父亲,而是双方的老人。
但我们必须悲哀地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的中老年人在生活和观念上的差异太大了。
它在家庭住宅中运行,经常出现以下情况:
买个贵的厨具,老人会觉得你浪费,矫情;
带宝宝出去旅行,老人会说为什么小孩子要这么早去旅行。反正TA也就算了。旅游的钱,不如存起来买个大房子;
孩子该不该大小便,该不该用学步车,该不该上早教,都可以吵一架;
要不要吃隔夜菜,要不要把电视开那么大声,要不要相信朋友圈里的传销?生活在一起,你们的人生观碰撞很大。
中国几乎所有的年轻父母都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的父母因为有了孩子而离开了高中或大学。
生活方式的改变,新家庭的组建,不仅是婆媳矛盾这个永恒的问题,甚至和父母也需要大量的磨合。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