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不要担心埋没高考


    时间:2022-07-0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高考结束后,网上很多人转载了一个注意事项:已经考上大学的同学要注意了。一定要和那些没考上或者弃考的人搞好关系,大学毕业后再去他们公司上班。

    在铺天盖地的对高考的抱怨中,这个“注意”是相当积极的。而且,似乎为了证明这个“笔记”的合理性,有人贴出了两张清单。第一批名单是:王、毕元、林兆堂、王云金、刘子庄、陈玲、刘福耀、第二个名单是李煜、洪升、顾、金圣叹、黄宗羲、吴、蒲松龄和袁世凯。你熟悉哪个名单的人?嘿,嘿,你甚至不知道第一个,是吗?但都是清朝最顶尖的科举考试者;第二个呢,最后的学者?

    当然第一榜的人没有第二榜的人出名,所以没赢的人还有希望!

    这些,作为高考后的心理缓冲,挺好的。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很多高头大马的评论家,一边拿着这两份榜单,一边痛斥高考,同时又对牛津的才子和状元大加赞赏。

    说实话,第一批名单上的大部分人我都不认识。但我在网上搜索了这些人的生平事迹,发现他们有的是有名的老实人,有的是历史学家、文学家,最差的还学过国史,参与过《康熙字典》的编纂。所以,即使从“修身、治国、平天下”这种最简单的正确方式来看,毫无疑问,第一个榜单上更多的人做出了贡献。但是,历史拓扑学在当代显然发生了一些突变,或者采用了新的规则和术语。比如在高考这个问题上,我只是在那里痛斥中国高考的种种“荒谬”,并没有想过如果没有高考,大学各行其是,那该是多么恐怖的荒谬。千千成千上万的贫困儿童,他们该如何应对自主招生?

    所以,一味地批判高考,一味地以牛津、哈佛的“独立精神”反思高考,必然会导致更深的教育危机。毕竟高考太容易被批判了。任何人提起青春岁月和可怕的考场,都能倒出苦水、辛酸、血泪和离别。但是在那些农村中学,没有厉害的老师,死记硬背可能是最公平的规则,就像高考一样。去年火热的“汉字听写大会”,甘肃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没有贵族学校孩子的精神,衣服也没有贵族学校的漂亮。然而,他们是靠什么一路走到中场的?“早上5点起床,背字典背到晚上11点”,这是他们唯一的方法和可能。所以,在中国改革的暴风骤雨般的呼声中,我觉得永远不要急,尤其是永远不要用外来的理念来洗涤中国的教育。

    没有好老师,好小说永远成不了好教材。就像《红楼梦》被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有时候很恐怖。而且,“创造性思维”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永远保持“创造性”?近年来,我参加了几个“新概念”作文的评选。中学生的思维真的很有创意,但是怎么会那么容易长得像:冷漠的父母,焦虑的青春,遥远的呼唤,迷茫的爱情。每次看到他们对*爱情的描述,都会翻到第一页,看着他们幼稚的照片。啊,多么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环球少年幻想》全章诚实描述中学生活的孩子们,我总是给高分。这就是“新概念”的刺激。所谓的“新”是多么容易成为新的刻板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甚至可以说新曲子更容易演奏。

    而回到前面提到的名单,第二名单的人至少是学者,几乎相当于我们的二线或者三线。如果说第一名单的人是学霸,那么第二名单的人绝不是学渣。所以,比起那些只知道激情跟风的“高考改革者”,我觉得一个孩子在网络上的态度更简单:“高考那天晚上,我包了一麻袋课本,埋在楼下的小花园里。第二天,老师给的标准答案下来了。我一评定分数,晚上就拿着铲子到小花园里去挖了一遍。”

    我的态度是,不用担心高考埋了。后来拿到了再挖出来,永远都是满身的灰。另外,想想第一批名单里的人也不容易。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