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设计的生活
时间:2022-07-0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因为我的专业关系,很多朋友希望我能为他们的孩子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专业建议。问题无非是哪个学校最好;出国留学好还是国内好?如果要出国,什么时候出门最好等等。可见,每个家长都在竭尽全力为孩子设计最好的教育路线。隐含的逻辑是,最好的教育等于将来更大的成就或者更好的生活。但我问的第一个问题,他们往往很难回答:“孩子是怎么想的?”
中国父母往往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孩子越大知道的越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通常爸爸们太忙,既没有时间,也不善于与孩子进行平等坦诚的沟通。母亲虽然陪伴孩子的时间很长,但往往局限于对孩子生活的关心,缺乏思想情感的交流,或者怀念琐碎的唠叨,给孩子讲的教训多于倾听和分享;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只要按照大人设计的路线努力,就能获得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生活。孩子的任务是尽一切努力,父母的任务是尽一切可能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内因和外因完美结合,为什么不能成功?
矛盾的是,即使是按照最完美路线教育出来的孩子,到了工作、结婚、生子的时候,他们中间似乎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不成功、不如意的人。她获得了美国顶尖大学的博士学位,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她在国家机关辛辛苦苦干了十几年却连个副处都没拿到。那些唱歌、跳舞、下棋、绘画和书法的高学历女孩一心想和只有高中学历的同学结婚。工作上发展顺利的人,没想到天天离婚.很多人问我,累死了,当初给孩子做设计有意义吗?
教育过程可以设计,生活不可以。教育的路线图可以做到尽善尽美,但生活往往不是按照事先写好的剧本来进行的。米兰昆德拉说:“人类思考的时候,上帝在笑。”没错,生活似乎喜欢跟人开一些不大不小甚至很残酷的玩笑。越想追求,得到的越少。当平局爆发时,你拼命想要避免的事情往往会发生。除了学习和学习三三三五四,甚至有时候学术界也不例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常见的情况是,你付出了100%的努力,但往往连1%的收获都得不到。有多少人对此不禁心生怨恨,满腹牢骚,总觉得上天对他们不公,却很少能静下心来想一想。我最初的设计和追求对吗?
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当初的目标是错的,否则不会去追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们开始设计路线图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把自己追求的结果当成了目标,当成了人生的全部。但如果只是为了结果而追求,可能会在人生中误入歧途。
诚实的农民很少抱怨。他们春天播种,夏天耕种,希望秋天有个好收成。然而,当秋天来临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摧毁了所有的庄稼。农民能做什么?他们总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来年春天,他们会继续播下希望的种子。在农民看来,天气是他们无法控制的。因此,重要的是每天做你能控制的事情,比如深耕、浇水、杀虫等等。至于结果,就让上帝来决定吧。
这个过程很重要,因为你可以享受它。在这个过程中,你思考了,经历了,感受了,收获了,进步了,这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就像爬山一样,爬到山顶的结果很壮观,但终究还是要下山,爬山过程中享受到的不一样的风景和汗水会让你感受到由内而外的乐趣和舒适。
但是,我们的学生现在越来越不重视过程,直奔结果。上学只是为了就业,工作只是为了职位和工资。至于读书本身,思考过程,日复一日的经验积累,都是毫不犹豫的丢弃。表面上看是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实则根源于父母设计的“完美”的教育路线图。因为在这样的路线图中,孩子没有任何主动的参与,而是被动的听从父母的安排,去获得一个预先知道的结果。他们已经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往往会违背最初的设计意图。家里穷的时候,父母打骂我要好好学习,希望我以后可以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不用像他们一样拼命工作。但是现在,我爸妈看到我真的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比当年还忙,经常后悔不该让我读那么多书。朋友曾经告诫女儿要好好学习,不要谈恋爱,但是女儿毕业后没有男朋友,就催她谈恋爱结婚。有朋友看到身边的人都送孩子出国读书了,也不甘落后加入这个行列。等孩子真的走了之后,才发现不在身边是多么痛苦。
今天,人们在批判中国教育功利化的同时,不断给孩子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功利性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另一面,那就是读书对人的修养的作用。这让我们失去了教育和生活的基础。
人生是一场旅行,生活的质量在于人的内心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我们为孩子设计了多么完美的教育路径。
线图,都必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如果我们意识到人生无法被设计的道理,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除非是明显错误的——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那么他们的一生一定会过得更加快乐、幸福和充实。至少将来有一天,他不会充满懊悔地说:“这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父母替我安排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