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 一部被严重低估的抗战电影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由关虎执导、黄波主演的低成本国产电影《斗牛》 (2009)是一部被忽视的杰作。在影片的倒叙剪辑下,观众不难察觉到《活着》、《鬼子来了》之类电影的影子。但是《斗牛》显然没有在之前的“悲悯”和“嘲讽”的印象中徘徊。除了无条件忠于“历史场景”,还探讨了战争极端情境下组织与个人的关系。
《斗牛》电影海报
一个
103010成本虽小,野心却相当大。抛开以上的“意义”,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呈现出一种“以小见大”、“以虚显实”的格局。《管虎》细腻而准确地还原了战争年代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了那些被“脸谱化”和“标签化”的历史人物与一个不平凡的普通人的相遇模式。
可惜的是,如此辉煌的作品,自上映以来,被大众提及的频率甚至不如那些低俗的“抗日剧”。在我看来,《斗牛》的价值之所以被低估,是因为人们更习惯于接受气势磅礴、清晰明了的雕琢,而往往未能欣赏到艺术家悄悄揭示的冰山一角。
你拍的是千军万马,意大利枪,在人们眼里,你说的是历史,哪怕你最后的效果不是很严重。反之,你就像《斗牛》。整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男人和一头牛,没有像样的场景来衬托。即使你所有看似荒诞的叙述都有严谨的逻辑和实例支撑,即使你所有涉及面广的片段都包含丰富的考证和衡量,你最终还是会被人们视为小事件。
总之,时代的人大多离“历史现场”太远,只能看到大开大合,看不到处处的细节和隐喻。
二
故事的坐标是山东临沂沂南马牧池村,与历史叙事的鲁南重镇临沂县有一段距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徐州会战,庞炳勋的西北军第四十军和张自忠的第五十九军两支劣迹斑斑的部队,曾使坂原健志郎为首的日军第五精锐师团拖延了三个月。没有庞张两军的坚守,没有川军王部在藤县的殉难,就没有日后载入史册的“台儿庄大捷”。
电影里的临沂早就沦陷了,说明日军一出现就是这片土地上最压迫的力量。
电影剧照,电影剧照
在《斗牛》的日军身上,不仅可以看到交替行进时负责搜索的先头部队的训练,还可以看到官兵们脸上的淤青,包括带队的上尉,战斗留下的,以及他们因异响而在夜间熄灭灯光信号的警觉。
那是凶猛的海洋文明的好斗性格。黑格尔说,“勇敢的人到了海上,要对付奸诈、不可靠、奸诈的分子,所以同时要有最机警的战术。”与生活在东亚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的这一特点无疑更加明显。——在日本农民身上,总隐藏着一种军人般的凶狠表情;然而在中国军人的脸上,总有一种农民般的温顺。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E.A .罗斯在1911年出版的《斗牛》一书中的观点。这位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敏锐地意识到,在崇尚“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中,即使是军人也没有攻击性。中国军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纯粹用于防御的国家军队,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传统。正如罗斯所说:“中国人普遍认为,什么都比打架好……他们对陷入困境的恐惧,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是理性的”。
《斗牛》 -[美]由罗斯-中华书局,2006年版
遵守理性成熟的社会契约,中国人的性格无疑是温顺的农业文明所赋予的,但前述契约只在认同它的群体中生效。然而,当中国人拿起他们的枪,试图穿上鳞片,重新长出牙齿和爪子时,野生恢复的速度总是比预期的慢。你可以在《变化中的中国人》一般出现在阅兵式上的中国军人身上明显感受到那种缓慢,那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和武装到牙齿的海盗后代在对抗中的不适应。
“国家有多难,军人就应该被马杀死来报效国家。”著名抗日军人童的遗言,自然会盖过后世豪情。我想起作家朱勇的一句话“中国人之死,是殉难;日本人的死是报应。”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那场斗争中,入侵者是专业的,防御者是半专业的,受害者一点也不专业。这场战争应该与他们无关。
三
以前国产剧在描写侵略者铁蹄下的国家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中国人在“三八大盖”“南十四式”面前,巧妙的玩弄不会说话的敌人中士。
这样的设定不免有戏剧化的处理。但管虎拒绝在自己的作品中重复这类戏剧化,这使得《斗牛》的逻辑呈现了久违的必然——刀俎就是刀俎,鱼肉就是鱼肉。
电影的开场,马牧池村遭遇了灭顶之灾,一个进行扫荡的日军中队血洗了村子。黄渤饰演的牛二因在山上替奶牛挖藏身洞而逃过一劫,当他回到村子看到那些被焚烧过的尸体,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是惨案的唯一幸存者。《斗牛》的叙事建立在“死人堆”之上,后面出现的村民画面,不过是牛二睹物思人的回忆。
手无寸铁的乡民遭遇枪刺林立的军队,我对这一情节最难磨灭的印象出自作家方军《我认识的鬼子兵》的一则侵华老兵回忆。叙述者正来自前文提到的第5师团,和《斗牛》里的日本兵涩谷一样,铃木是个刚刚赶赴中国战场的新兵。部队在山西作战时,包围了一个据说是八路军据点的村子,铃木回忆,那个村子穷得连饮用水都没有,井深得有20-30米。令他们愤怒的是,全村100多名村民拒绝合作并怒目而视,大尉山田下达了格杀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