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当旅行成为一种自恋行为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当旅行变成了一种自恋行为

    在这个人人都是旅行者的时代,旅游业迅速成长为最“民主”的行业。五十年前,当你的祖父母设法攒够钱出去旅行时,旅行还是一项与灵魂有关的活动,有经验的旅行者通常都有传奇的个人经历。直到婴儿潮一代长大,出国旅游突然变得稀松平常,90后成为跃跃欲试的新一代驴友。再加上“间隔年”的盛行,让人削尖脑袋上飞机,开始东奔西跑,而自己则变成了大学生和中产阶级敲键盘的人。

    常识表明,旅行可以让人变得更有趣,成为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好奇心,越来越多失控的过度解读,以及无法逃避的高科技影响,旅行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其惊人的价值。

    充斥着愚蠢信息的互联网,形成了一个谁也逃不掉的隐形迷宫。想想看,如果你只是抬头,就能看到天上飘着几个字:你只能活一次。而这句话就是加剧这种现象的黑手。走进任何一家酒店的酒吧,你都会看到一半以上的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数字世界里,感受着“自然”的伟大。平板电脑液晶显示屏发出的光线照亮了这些面无表情的面孔。他们坐成一圈,谁也不说话,都把注意力放在他们刚刚“逃出来”的家乡;他们在点评网上浏览别人的评论,为自己选择以后去哪家餐厅吃饭。这种将整个世界还原为编译的互联网暴行,从根本上扼杀了我们自主探索世界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开放、平等、快节奏的世界里,我们开始通过“做功课”去接触未知的领域,而不是花时间去真正体验和了解来自异国的文化。似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快速旅行。在手机上标注好所有“不能错过”的景点后,他们就开始了这种基于极小知识的“到此一游”。

    真的,我绝不是危言耸听。当你登上一辆穿越坦桑尼亚内陆的卡车,车上坐满了和你同种族、同国家的游客,你的卡车只能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在一个固定的会出现动物的地方停下,然后回到一个方便精致的酒店吃饭睡觉,买一些为你准备的皮革制品3354从款式到价格,显然它给不了你说大话非洲的资本,但你还是做到了。

    某种程度上,我们对别人讲述自己旅行经历的厌烦,很可能是因为嫉妒。说真的,你这半年一直沉浸在无休止的工作和逃避现实的喝酒中。怎么会喜欢听别人在世界的另一边找乐子的经历呢?但另一方面,任何认为自己的故事有价值与人分享的旅行者,其实完全是处于某种利己主义的自私妄想中。

    我们忽略的是,真正的旅行不仅仅是一次经历,还有你对未知的感受。我们很多人旅行是为了给自己积累“财富”(无论是故事、照片还是人生经历),却忘了投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享受那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已经成为一代消费旅行者:似乎如果没有数码单反,马丘比丘雾蒙蒙的黎明就根本不存在。

    其实我说这话的时候,是在反思自己。我是一个旅行作家,这意味着我也是一个不想工作的“到此一游”的徒步旅行者:我依靠我的旅行经历来换取金钱和他人的尊重。所以我所谓的“旅行”只是一种以投资为目的的自我暗示,最终成为我的负担:要提前做功课,还要带着相机,绝对无聊。

    至于我写的文章,自然是和我的旅行经历密切相关的。每当我坐在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般的香格里拉场景中,我不得不花大部分时间写作。我一边敲键盘,一边哄骗那些看我文章的人“一定要来”这些他们永远不该去的地方。所以,每当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时候,我也知道,我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一次独立旅行时,未知世界带给我的那种惊喜了。那时候的我一个人旅行,没有方向感,没有导游手册,没有手机地图,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天真的孩子。

    当然,我并不是说任何一种旅游都没有价值。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写写游记,当然没坏处。你只需要明白这一点:如果你所谓的“旅行”是一次收集各国签证邮票的经历,如果你的生活穷到不得不炫耀自己去过多少个国家以获得某种小小的价值认同感,如果你认为他们列出的“十大旅游地”真的很有价值,那么你只是一个试图寻找自我存在感的游客。旅行永远不会让你成为一个更有趣的人,你只是导游屁股后面人群中的一员。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