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戊戌变法的失败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中国在原有体制框架内的改革运动,不仅比日本晚了30年,而且失败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的命运,乃至中国近代史的走向。在巨大的阵痛下,“百日维新”的失败,是此后中国人年号的重要历史主题之一。
光绪在1898年与康、梁一起推行新政。
改革的前提
在近代史的流行话语中,这场维新变法往往被描述为维新派与守旧的“两条路线”的斗争,而最后的失败是因为守旧的反对势力比改革派强大得多。乍一看,这是有道理的,但实际上,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几乎在任何改革运动中,保守势力几乎都更强大。有时候这就是改革的目的,因为这种弥漫整个社会的保守主义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借用卡夫卡的绕口令格言:“相信进步就意味着进步已经出现,这不是相信。”如果当时中国已经是站在改革派一边的多数,那就说明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改革和政治改革恐怕就不会那么迫切了。
更重要的是,在历史上,尽管保守势力强大,但很多改革都成功实施。哪个不是如此,比如赵武灵的胡金铨赋骑射,北魏孝文帝的变法,甚至在戊戌变法中被维新派奉为典范的明治维新,俄国彼得大帝的变法?秦以前,吴起和商鞅的变法都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击,即使成功实施,改革者也惨遭失败。就近代史而言,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一开始都没有旧的强大。当我们成功的时候,我们惊叹他们创造了历史,而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又将其归结于敌人太强大,但这恐怕不是问题的关键。
那些成功的改革都有一个特点:尽管改革者可能属于那个社会中少数有危机感的精英,但他们掌握了实施改革措施的必要权威。战国七雄中秦国成功推行变法的原因,与其说是商鞅的高瞻远瞩,不如说是在秦国的权力结构中,君主拥有更大的权威来保证变法的有效实施。从这个角度来看,戊戌变法一开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当时光绪皇帝已经“亲力亲为”了,但实权还是在慈禧太后手里。如果变法要成功,要么要说服慈禧同意(至少在她的默许下),要么光绪皇帝实际上要有权威。就像明治维新,如果权力还在反对变革的德川幕府手里,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搞错了顺序:应该先夺权,再进行改革。
从奥斯曼帝国的近代史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个在当时被嘲讽为“欧洲病夫”的老牌帝国,在面对近代西方的压力时,处境与中国极为相似。历届苏丹曾多次试图进行改革,但每次都相当困难。改革派苏丹塞利姆三世(1789年至1807年在位)开明诚恳,但行事鲁莽,过于热情。结果卫士们匆忙暴动,被废黜。继承遗产的马哈茂德二世苏丹(1808年至1839年在位)决心改革,但花了17年才获得执行改革政策所需的权威。其实两人面对的守旧派的反对力量同样强大,只是后者更加宽容,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处于休眠状态。这意味着在形势不利时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不可避免地带有宫廷权力斗争和密室政治的色彩,也很难像西方制度化的选举政治那样使3354公开化。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是这样,这些改革者也很可能是少数,无法坚决执行自己的措施。正是由于变革时代的内忧外患,君主的传统合法性陷入危机,才成为自上而下的宫廷革命的倡导者。
变法后的马哈茂德二世和变法后的马哈茂德二世
就光绪皇帝而言,他显然摆脱不了慈禧太后的阴影。其实慈禧之所以选择不满四岁的光绪当皇帝,本来就是为了让她更容易继续掌权。1887年,光绪皇帝十七岁,已经到了领导政府的年龄。虽然慈禧说她想让皇帝领导政府,但她不愿意交出权力。据《光绪朝东华录》记载,当时的皇帝老师翁同龢观察他在说什么。他希望慈禧太后继续听政府的话,说“慈禧太后以先人之心为心,二十余年如一日,操心操劳。如果过了一两年,帝王宗师翁同龢在春秋时期大获成功,从容治政,以此来讨我欢心,不做特殊的臣民,也是为了颂扬社会。并示意光绪皇帝进宫乞讨,深得慈禧宠爱。光绪的生父奕譞亲王也告诉慈禧:“亲政之后,永远遵循现在的规矩。如果宫中有一切事宜,请先下诏书,再听皇帝的前奏。“翁同龢被慈禧召见时说:皇上‘主政后不改章程,书房随时给他’。但这还是没能让慈禧释怀。甚至在光绪皇帝大婚之后,慈禧还长期掌权。”光绪皇帝奏折的处理,必须由慈禧太后在岗位监督下进行,重大人事任命必须经慈禧太后审核后方能生效”。
事实证明,慈禧对光绪皇帝的任何独立倾向都极为敏感。1889年,河东巡抚吴大铖邀光绪皇帝为其父酒鬼王子生子。他原本想澄清国家大事。不料慈禧大怒,认为她真正的目的是“倾吐”,并在疏远皇帝后严厉斥责吴大成“以名邀宠”和ldqu。
o;议礼梯荣”,对之大加折辱 。由此可见此事之敏感。光绪帝本人对慈禧也一直极为恭谨,直至慈禧发动政变扑灭百日维新前夕,他仍然连续四天陪慈禧太后看戏 。
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怪维新派想拉拢、争取袁世凯了,甚至有策划兵围颐和园的传闻 ,显然,此事若成,就能像康熙擒鳌拜那样,扫清亲政的最后障碍。类似的事历史上确实也有成功的,如武则天病危之际,张柬之等说服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一举扫除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及武氏势力 。但其前提是武则天已经难以掌控局势,而张柬之等老臣在关键时刻比张氏兄弟这类宠幸老到得多,而在这方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显然远非老谋深算。缺乏政治经验却又试图做风险巨大的一搏,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也难怪有美国历史学者认为戊戌变法仅是“一位年轻鲁莽的皇帝所领导的一次不智的、狂乱的‘百日’维新” 。
慈禧太后为什么反对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