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你不懂广东人的乐趣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广东人的有趣你不懂

    昨天,黄佟佟老师在人人频道发表了文章《富得无趣的广东人》。她看了之后,既同意又不同意。

    我认同的是广东人的相对低调。正如文中所说,广东的富人“出奇的沉默,每个人都很努力,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有多少钱。这几年广州的拆迁,造就了无数的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但大部分还是在做以前的生意,卖菜、拉货,住以前的房子,穿旧衣服。”我也认同文章中的另一个判断:“广东的有钱人似乎对一切有形式感的东西都充满了不屑和不信任”。

    至于文章里桌子上几万块钱的限量版娃娃,花大钱买吃的,站起来像个普通工薪族,那就更形象了。“穿得随便,吃得好”不是很多广东人的人生信条吗?

    但是,我不同意童童把广东富人的低调归因于中国农民的生存智慧,即“银不透白”。至于“无聊”这个词,我持相反意见。

    黄佟佟先生把广东和上海进行比较,这真的很有趣。我只是想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只是从历史上来说。

    广东人的低调不仅仅是因为传统,而是西化的结果。

    “银不透白”的确是一句古老的生存智慧,但不是广东人独有的,而是属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古训。但目前来看,能有多大效果值得怀疑。“你不知道广东谁有钱,你不知道东北谁没钱”这句话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广东人的低调很大程度上与近代以来的对外文化交流有关,而非传统。确切的说是美国思维,更准确的说是“加州思维”。

    有人曾说,广东是中国的加州,这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地位。加州人的勤劳完美诠释了“美国梦”的套路:奋斗,然后获得成功。广东人也是如此。如果只认为广东经济的崛起靠港澳,那就低估了广东这片土地的实力和广东人的勤劳智慧。近代以来,广东对外开放最早,与西方文化接触最广、最久、最深。各种各样的思考和改变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天下第一”的赞誉怎么说都不为过。

    这片土地之所以大放异彩,与近代留学潮有直接关系。

    面朝大海,坐拥五岭的广东,虽然与内陆文化割裂,但注定是大航海时代后海洋文化的受益者。在晚清人弱不知天下大势的时候,无数广东人沿海去了东南亚、美国,无数西方的产品和先进的思想也沿海传入广东。旧式的中国在颤巍巍地与世界文明接轨,这也让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地方。

    起初,这股留学潮只属于贫穷的劳工和从勤劳富足的人里诞生出来的商人。早在1796年,五名南粤水手乘坐商船抵达美国费城,成为第一批踏上美国土地的广东人。1820年后,广东人前往旧金山定居。

    在美国早期的开发中,无论是黄金开采还是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广东劳工从未缺席。他们的人生只是伴随着美国的崛起,回国后会一起带回西方文化。如今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乃至珠三角各地的碉楼,都是这种海外中华文化的产物。它融合了中西文化,同时又有低调的一面。这种低调不是简单的“银不透风”,而是闭门自娱,同时有捍卫自己财产的决心。

    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南粤劳工

    1847年,广东人洪榕赴美留学,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坚信“西学可以使中国振兴、开放、富强”

    留美幼童是第一批公费留学的中国学生。虽然计划夭折,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们仍然造就了晚清历史上最杰出的精英群体,包括民国首任总理唐、清华首任校长、主持京张铁路的詹天佑等.在100多名留美幼童中,粤语占2/3。

    正是同为留美幼童的唐、等粤籍官员,共同促成了庚款留美,造就了胡适、等庚款留美。这些后辈曾经占据了中国大部分著名大学的校长位置,他们共同贡献了中国大学教育的辉煌时光。

    虽然留美学生兴起后,广东人不再是中国政界和学术界的主体,洋务之路一度中断,但改革开放后,又重新成为前沿。

    接触西方文化这么久,又有港澳两个窗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广东人本身的实用主义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努力”“低调”的标签。

    是不是觉得大大咧咧,穿着随便的美国人和广东人有点像?是不是觉得欧洲悠闲喝咖啡的习惯和广东的“叹茶”有些相似?有没有发现广东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但奢侈品消费却像打回原形的欧洲人一样比较低?你又看了一个淘宝数据,上

    海、北京、天津、浙江和江苏的“剁手党”消费力最高,“淘气值”位列全国前五,为什么购买力超强、每次双11交易额都雄踞全国第一的广东没有位列前五?因为广东人虽然爱买,却因为低调,不爱晒图晒评价,因此影响了“淘气值”。   没错,这就是广东与世界文明接轨的结果。   但有人会说,广东在生活方式上确实有西化的一面,那么上海呢?当年的十里洋场不是更“洋气”吗?为什么会呈现另一种状态,就像黄佟佟老师所写的那样,强调外在与精致?   上海与广东的不一样,根子在历史 我一直有个观点:广东的西化是走出去的结果,上海的西化是引进来的结果。这是二者的最大差异,也是今日两地文化有别的内因。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