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故事、寓言和谎�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故事、寓言和谎言

    刚来德国的时候,遇到火车晚点。我忍不住问旁边的一位女士:“德国的火车不是很准点吗?”这位女士回答道:“从前……”

    也许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或者只是一个传说。这位女士机智的回答也打破了另一个中国传说,那就是德国人没有幽默感,尤其是在陌生人之间,好像每个人都在皱眉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哲学问题。她提醒了一个事实,很多人喜欢用故事来理解社会。

    关注时事的中国游客在参观波茨坦无忧宫时,喜欢在旁边的风车下拍照。这就是传说中著名钉子户米勒斗王的地方。这个故事在当今中国广为流传。德国皇帝威廉一世非常喜欢这座美丽的宫殿。他抬头一看,发现风车不堪入目,就让人和磨坊主商量:请你出个价,卖给我拆了它。谁知磨坊主死脑筋,说这是祖传财产,再多的钱也不会卖。对了,他还说了一句千古名言:“风可以进,雨可以进,王不能进。”于是皇帝大怒,命令警察拆除。磨坊主没有上访,而是自焚,而是心平气和地上了法庭。法官竟然命令皇帝照原样重建,并赔偿损失。皇帝并不强大,所以他服从命令。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就到了第二个皇帝登基的时候。磨坊主死后,经济不景气,他的儿子主动给新皇帝写信,说,先帝不是想买我家当棋子吗?陛下现在可以完成他的遗愿了。新皇帝回信说,你的磨坊已经成为德国法的象征,是国宝,千万不能开历史倒车。如果你缺钱,我会寄一些给你花。因此,这座磨坊巍然屹立,受到全世界的敬仰。

    经考证,这个故事最早是由一个德国人编的,后由杨昌济先生介绍到中国,后被贺卫方教授等人反复引用。发展成一部跌宕起伏、爱恨分明的法治启蒙寓言,其中部分内容疑似国人所加。对于中国人眼中司法史上最伟大的故事,德国人并不太在意,自己的游记里也很难看到。世界上被谈论最多的恐怕只有中国人了。

    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国的司法现状,目前屡屡遭遇野蛮强拆。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的解释。我觉得这和大家对故事教育的偏爱有关系。

    再看一个关于德国的故事。也被很多学者引用,在网上广泛传播,还提炼成一句话:“把枪口抬高一点。”德国统一后,曾经守卫柏林墙、射杀翻越柏林墙者的士兵受到审判。一名士兵辩解说,他是被迫执行上级的命令。法官,回答,可以把枪口抬高一点。法官的这句话被认为是相当有人情味和智慧的,很感人。

    我曾经写过我和——负责这类刑事审判的两个人,柏林前总检察长Christoph Schanefgen和前高级检察官Bernhard Jahntz面对面的求证。他们说完全不可能。通过分析,我认为这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编的故事。它体现了一些琐碎的反抗,玩一些巧妙的把戏,以此来获得自我触动和自我救赎。这种民间智慧在中国社会受到高度赞赏,比法律、制度、人性的正面讨论更受欢迎。后来有朋友从法律程序上补充说,这个故事中假设的法官和检察官一样,直接和被告辩论,说教,这是典型的中国场景。

    我想说的是,人们对故事的教育功能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一些自以为承担了启蒙功能的媒体,总是寻找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现实比童话更复杂,这样的故事很难找。所以媒体倾向于简单化、简单化,把一个多面的故事变成一个单一的寓言,结果证明是谎言。

    人们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孩子。他们通过充满离奇想象的童话来表达对世界的感受,了解自然和社会。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倾向于侵占孩子的幻想空间,让他们从小就参与各种技能训练。他们每天都处于高度竞争的状态,过着没有故事的童年生活。奇怪的是,若干年后,当需要理性和责任来参与社会制度建设的时候,他们却成了长大成人的孩子,沉迷于故事,甚至期待故事来治理国家。

    童话故事的开头,总说从前(从前),或者很久很久以前(——)不仅人的童年,人类社会的童年,都是靠故事来认识和治理社会的。但是,现代社会的成年人应该更多地运用理性和勇气,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通过建立规则和制度来促进社会合作和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童年和童年后的想象力。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