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坑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各国驻华使节合影留念。
辛亥革命后,革命果实之所以如此顺利地落入袁世凯手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精英们在期待清朝覆灭后出现一个君主般的强人。
而他们几乎都把目光投向了袁世凯。
袁世凯自己当时也不想做这样的君主。他当时的期望是在一个虚拟的君主下做一个宰相。也可以说,他更期待的制度是君主立宪制。但是君主立宪制和开明君主立宪制有什么异同呢?他自己也不确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认为中国民智不开放,做不出共和国。退一步说,即使是君主也不是一时一事。清朝灭亡后,一部分老幼称袁世凯为愚夫(王莽、曹操)。既然袁世凯不是秀才,《三国演义》在清朝也很吃香,那他喜欢曹操的可能性更大,自己做个实力派大臣就够了。
但是,形势比人强。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只能接受共和,当上了大总统。袁世凯不是老古董,但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了解有限。他不知道如何成为总统。如果他遵循惯性,他还是会像以前一样操作政治,一边操作政治一边学习西方。说实话,他作为总统能做什么,不仅取决于他自己,还取决于他身边的人,他的幕僚,他的团队和他亲近的人。
晚清时期,袁世凯的幕僚和幕僚中,有中国最杰出的人才,如唐和蔡廷堪,有留美幼童,有梁实义这样的金融专家,有杨度这样的立宪派和被公认为“得天下者”(袁世凯语)的革命党,有留学归来的、曹儒林这样的政治圈内人士。这些人,进入民国后,不仅是他的幕僚,更是他的智囊。后来回国的梁启超,其实就是他的智囊之一。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鉴于皇帝与总统之间的过渡造成的权威丧失,一直在集权。还不算驱逐国民党,他不仅迅速瘫痪了不听话的国会,还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纵和系统运作,将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他终身制当了总统,原来在陆军部的军权被统帅部的大元帅夺走,这让他的亲信副将段极为不满。换来换去的宰相,变成了总统幕僚一样的国务卿,交给了他的老朋友徐世昌,一个不关心共和国的前清朝官僚。他甚至打算像清朝那样,收回全国县级长官的任免。只是因为各地军政长官的抵制,他才没有如愿以偿。至于祭天,恢复尊孔之类的道德修复,就更重要了。
在这一系列集中行动中,袁世凯几乎没有遭到其智囊团的反对,国内主流知识分子也普遍沉默。国民党在租界的反对也很少。所有人都期待一个集权的总统能给这个国家带来奇迹。
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在王朝覆灭的过渡期,尤其是国民党被武力驱逐的时候,袁世凯依靠的只有兵。
北洋将领被派到各地,各地的士兵,不管叫司令还是将军,其实都是学袁世凯的样子,在各省集权,贬平民总督,事实上是一种摆设。而袁世凯却一时拿这些强硬的领导人没办法。权力的丧失在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成立一个模范团体,重新把亲卫势力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奏效。
这时,杨度等一堆人及时提出了救国论。主张以袁世凯为中心重建君主立宪制。借助“君主”这个名字,传统的威望和光环挽救了1911年以来中央权威的衰落。
洪宪帝制运动最终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所谓的君主立宪只看到了一个君主,没有看到宪法。国会没有重开,甚至没有人提及,也没有人打算起草宪法。但洪宪皇帝的龙椅、龙袍都做好了,大清三殿都早早腾空,为袁世凯登基做准备。在所有人看来,这样的君主立宪实际上是君主制的复辟。智囊团苦心设计的计划,实际上变成了给袁世凯挖的一个大坑。他一登基,所有明的暗的对手都会从地下冒出来。一直冷眼旁观的邻国日本,早就做好了为掉进大坑的袁世凯填上最后一铲土的准备。
杨度认为清朝皇帝有权威,但袁世凯不是清朝皇帝。另外,每个皇帝都是打出来的,但是如果不打,皇帝在哪里?不跟日本人谈,就算消灭一个不听话的领导,连这个都打不过。你怎么会是洪宪皇帝呢?
在袁世凯中央集权的过程中,主流知识界对袁世凯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容忍的。天坛宪法被废除,议会瘫痪,新宪法迟迟不能出台,内阁制被废除,军政大权全部归袁世凯所有。而且,他可以当一辈子总统,以后还可以推荐他儿子做。在北京,没有可以制约总统的机制。所谓的共和国早已名存实亡。只是知识界期望袁世凯成为真正的君主型强人,似乎所有的制度成本都可以付出。
只是到了洪宪帝制,梁启超才恍然大悟,一个君主没看到,帝制回来了。所以在日本
的帮助下,掀起讨袁风潮,而袁世凯,则在这风潮中,在自己的大坑里越陷越深,直至灭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