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知道的太多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知道得太多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好奇心越大,生命力就越强。当一个人什么都不想知道,什么都不喜欢的时候,这个人一定是被削弱了。年轻人精力充沛,所以对各种事物都极度好奇,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大的新鲜感,这很自然。很多人越年轻越迷恋网络,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实。还有很多人担心自己被时代甩在后面,无法和大家交流,总想了解更多。因为平时是真的,知道的越多,就越能和别人讨论,就能有更多的参照物去推断眼前的东西,感知世界。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是我们一再被告知的。

    但另一方面,人们常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世界上总有一些类似的事情被转化,周而复始地不断发生。从文学表达上,我们也能明白一个道理:为什么最优秀的小说家不再专心致志地盲目写故事?因为组成一个故事的元素实在太多了,谁爱上谁,谁死谁活,谁卷入了某种阴谋。这些元素可以不断组合,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就出来了。但是,世界上的故事那么多,可见真正的新意并不在故事里。如何揭示世界最大的秘密,靠的是“细节”和“超细节”3354,这是终极的诗意。

    从阅读上讲,把无所不在的好奇心和探索经典的极致之美结合起来,也许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困境:我们现在经常担心的不是知道的太少,而是知道的太多。信息种类太多了,网络小报,广播,电视,杂志,书籍,三三五四,风中各种声音。我们的视听已经严重受阻,我们的五官负担大大超负荷。这一切都影响了我们的思考和判断,因为我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反应,参照物太多。

    所以,一旦被什么东西隔离,关上窗户,不仅是坏事,更是必须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极具创造力和洞察力的人,你需要思考这两个字:沉默。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美国人梭罗跑到湖边的树林里把自己封闭起来的秘密。他种田,写作,思考一些事情,对欲望无动于衷。这真的让他比其他人聪明了很多,也更特别了一点。他知道的是闹市区的人不知道的,那些人知道的大致是重复了无数遍的东西。所有那些已经在报纸上发表和印在书上的。早知道晚知道都无所谓。

    在森林里,他不方便看报纸。口碑声音没了,他的心思也容易集中了。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思考一些更大更遥远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心里装的是大事。

    心里要大事,就要避免小事。

    例如,美国女诗人狄金森从未走出家门多远。她死后,人们在她的抽屉里发现了成堆的诗集。直到那时,他们才发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她心灵所及的角落,是当年很多才华横溢的人物望尘莫及的。她穿越了思维空间,这对于足迹遍布欧亚大陆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她靠的是什么?是隔离,是隔离,就两个字:沉默。

    但是,这么说只是说出了一个道理,并不一定意味着每个人都要走这样的极端。另一方面,一些参与社会生活,推动社会动荡的人,也是野心勃勃,有力挽狂澜的力量。比如雨果,经常在国会演讲,参与党争,被流放等等。因此,他也是一个精神和文学巨人。晚年过生日的时候,总理去看望他,人们在他家阳台下彻夜游行。他去世时,灵柩停放在凯旋门供公众瞻仰。雨果是一个伟人,一个巨人。这样的人往往处在社会剧变的漩涡中,是看得见的、了不起的推动者、参与者,是个了不起的人。

    所以今天我们会陷入一个悖论:是知道的多一点好,还是封闭一点好?是想尽量避免,还是想勇敢一点?我不知道。但是,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雨果等人并没有来到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如果进入这个时代,他会害怕信息轰炸。也许他会逃得更快。

    其实雨果如果在议会发言,参加革命,整天反对小拿破仑,没有被流放到那个岛上,他是不会有时间写作的。单词要一个一个填格子,饭要一个一个吃。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可见,即使是雨果这样的伟人,一生也是过于羞涩的。伟大的寂静和伟大的激动必须相辅相成。

    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90%以上知道的太多,兴奋的太多,个人时间太少,回到过去的太少,读经典的太少,接近各种垃圾的太多,永远有被埋没的危险。

    比如出版物,每天用汽车运进运出的垃圾在哪里?他们从印刷厂出来,不是为了直接回造纸车间回收,而是大多被那些可怜的不挑食的胃口吞掉了。想想胃口这么好有多可怕。如果我们少吞下这种东西,我们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精力、时间和热情,还可以保护大面积的森林。

    现在印刷技术极其发达。一本书两周就能推向社会,半个月就能迅速产生一堆文字垃圾3354。但是就像候鸟一样,它们来了又消失了一段时间——

    —它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原地。知道得太多 作者:张炜 来源:读者杂志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好奇心越重,生命力也就越强。等到一个人什么都不想知道,什么都不爱好了,这个人肯定是走向了衰弱。年轻人精力充沛,所以对各种事情格外好奇,对外部世界有极大的新奇感,这都是自然的。许多人越是年轻就越迷恋网络之类,多少也是这个道理。还有许多人担心自己被时代抛在后面,没法与大家对话,总想知道更多的事情。因为平时的确是如此,知道的事情越多越可以与人讨论,可以有更多的参考,用以推导眼前的事情,感知这个世界。不要封闭自己,这是我们被一再告诫的。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又常常听人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人世间总是有一些差不多的事情在改头换面、不停地循环发生。从文学表达上也可以明白一些道理:最杰出的小说家为什么不再一味地专注于写故事?因为组成故事的元素也就是那么多,什么谁爱上谁了,谁死了谁活了,谁搅入了什么阴谋之中——这些元素可以不停地组合,各种奇怪的故事也就出来了。不过世上的故事讲来讲去也就是那么多,可见真正的新意不在故事上。怎样把这个世界最大的隐秘揭示出来,依靠的还是“细节”与“超细节”——这才是诗性的极致。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