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校长的烦恼:留住老师 帮助孩子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校长的忧虑:留住老师,帮帮孩子

    我在深度贫困县Y县政府工作两个多月了。作为一名老师,总想去学校看看老师和孩子,没空。上周末和办公室同事说,教师节快到了,下周一定要去挂书包的P乡几所中小学看看。

    黑暗的宿舍,拥挤的食堂

    早上八点半,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我首先来到了一个行政村小学。正如我在之前的专栏《大班额:“撤点并校”的意外后果》中分析的,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合并的高潮,剩下的几波一直持续到现在。P乡6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保留一所小学。同时,在其31个自然村中,保留了极少数教学点。教学点和小学的主要区别在于规模。由于师资、学生等因素,达不到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一体化体系”,所以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学校,只能称之为教学点。

    教学点的老师最辛苦。一般还保留教学点的地方都离村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比较远。适龄儿童上学需要十几二十公里,极其不方便。但是一至三年级的幼儿不方便独立生活,很难使用寄宿制。就近学习是不得已的。在P乡最偏远的两个自然村,有两个“一师一校”教学点,在那里坚守了几十年,相当于部队里的“一人岗”。生源不够大,甚至隔年招生。六岁半的孩子和八岁的孩子同时上一年级。这种耽误他们受教育时间,上学一年的现象不是个例,没有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意识。

    走近只有两层楼的村小学教学楼,“一比一得一,一比二得二”的乘法口诀在一楼传出,夹杂着二楼语文第一课响亮的读书声,响彻校园。校长说这里的孩子大部分需要住校,带我进了宿舍。好像里面光线昏暗,地面湿漉漉的。很难想象十岁左右的孩子会离开父母,从而开始集体生活。

    乡村小校园乡村小校园

    乡村学生宿舍

    离开村小学后,转学到乡中心小学。这里的硬件设施明显比小村庄好很多。乡镇中心小学和行政村小学的关系是,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分支,而前者统筹整个乡镇的资源和师资的配置和使用。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家长,当然乐意把孩子送到乡中心小学读书。但是,这里的住宿条件其实比村小学好不了多少。因为是山区,所以没有那么多的土地用于宿舍建设。只能建在农民的房子附近,最窄的地方甚至不到一米(见下图)。下面这张照片,只要看看标有序列号的漏风铁门和铁栏就知道了。你能猜到这是学生宿舍吗?

    中心小学大楼

    中心小学学生宿舍

    中午11点20分,上午的四节课全部结束,700多名小学生鱼贯走出教室。小学的作息规律和这里的工作生活节奏是一致的。下午两点半开始上课(上班)。我猜测这主要是因为身体感觉上有时间差。虽然全国都用北京时间,但是因为各地习惯和人的生理规律,不得不改变。然而,孩子们看似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却因为食物问题而推迟了。学校食堂空间非常拥挤。学生们排队吃饭要到十二点才会完全消失。吃完饭,座位不够了。我只能在狭窄的校园里到处找地方,在那里se

    我想起了我高中的食堂。起初,我站着吃。下课了,你要跑得比谁都快。座位总是忽快忽慢。没有座位就找个地方站着吃。后来学校盖了一栋五六层左右的楼,每层都是食堂,问题就变成了谁跑谁慢慢爬到顶楼吃饭,但基本上都有座位。但是,在这里很难做到。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还有经常发生的山体滑坡,地基薄弱,楼层不能设计太高。

    英语教学痛点:不会查词典。

    下午的行程都是在乡镇中学。一般一个乡镇只有一所中学,所以没有“中心中学”。这所中学建于1995年,目前有11个班级,590多名学生。

    我让校长听一节课,校长问听什么课。我说我应该选择语文、数学和英语作为主要科目。校长说早上一般以语文为主,适合晨读。数学也要求学生头脑清醒,所以多在上午,只有一部分英语课在下午。于是来到初二的一个班级,听了杨老师的英语课。

    农村中学英语课农村中学英语课

    语法上,这节课是关于一些基本句型和一般过去时的日常应用。课后,校长让我稍微点评一下,给孩子们一些鼓励的话。我没有欣赏评论,所以分享一点经验。五年前,我带队去皖南农村教学科研。我们20个师生分散在20个农民家庭。我住的农民家庭的孩子,刚上初二。我认为对他来说背英语单词很难。在课本后面的词汇里,他直接用中文标注了发音。于是我问他,你平时是怎么背单词的?那是死记硬背的答案。我当场和他打赌。

    ,我说你随便考我,只要我会读,我就会写,不用硬背。他试验了几次,表示很惊奇,他说学校里的老师根本没教过这种学音标就能背单词的方法。   我这才发现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之症结所在,就通知全体队员,临时改变支教的计划,十几天的时间里,在英语这门课程上只要把音标教会就算是大功一件。最后临走前,给每家的小孩子买了一本英汉词典。我想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这里的孩子,因为从刚才课堂上的集体朗读中,能够听出来他们的发音也存在生硬和不标准的问题。   课后,杨老师跟我交流,同意我的判断。她告诉我,现在全班会使用英语词典的是极少数,甚至大部分学生也不会使用汉语词典。非但音标没有学过,汉语拼音也不掌握。而且乡里也没有像样的书店,不少孩子甚至都没有去过县城,没进过新华书店。在这个近乎100%少数民族的中学里,英语实际上是这些孩子的第三语言,从本民族语言到汉语再到英语,这中间的两次变换,让不少人产生畏难情绪。现在语文的教学中已经不像我们上学时还要讲一点“主谓宾壮定补”之类的语法结构,但是英语涉及这些时态、句式结构时,仍然要讲语法。少数民族语言是天然语言,根本无所谓语法;第二语言汉语则不讲语法了;到了第三语言英语又开始讲语法,造成相当大的混乱。由此的一个衍生结果就是,无论是语文的作文,还是英语的作文,都是丢分重灾区。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