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微信朋友圈的“黑”与“逃”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微信朋友圈里的“黑”与“逃”

    一个性格古怪的人声称,他永远不会用微信,因为他害怕朋友圈里那些莫名其妙的人。我不知道这样的拒绝者有多少,但我知道有些人会时不时的清理微信朋友圈里的好友。

    前几天,菜子大叔委婉地表示愿意“收拾门户”,说“我不是你的好朋友”。原则是“不认识的人不加,见过的人只是工作关系不加……记不清是谁删的,昵称用一堆花花草草删了,朋友圈被封了”。

    你只是微信上的一个小红点。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些半生不熟的面孔,也有一些很少说话甚至只是看着不说话的群体。当然,也有一些亲密的私人消息,几个兴趣相投的群聊,还有必须时刻关注的工作群。

    微信号作为一种社交工具,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或多或少与他人相关。根据著名的人际交往理论,只要六个人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任何人。那么,通过六个人的朋友圈,你会发现什么?

    在关系紧密的朋友网络中,你是一个可以忽略却无法逃避的小红点。它以闪烁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你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一旦创建了微信号,就进入了这个纠结的圈子。不知道有没有人真的有勇气和毅力拒绝别人做朋友的邀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拒绝一个你认识的人总是有点不自在。因为很少有人不主动邀请别人,而当自己的邀请得不到回应的时候,不禁会想:他(她)为什么不理我?

    当然,也有更“巧妙”的办法。你可以为他们设置权限,而不是拒绝别人的邀请。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聊天时,李小白发现自己被敲诈了。不是真的黑泽,只是他看不到对方的朋友圈。当大家说起当年的班花,说她最近在欧洲旅游,一路拍着恋爱的照片时,李小白不恰当地问了一句“你在哪里看到的?”有人笑着给了他一个坏坏的眼神,说:“你朋友圈里不是有你以前的‘女神’吗?”“有,但我没看见!”话一出口,李小白就后悔了。

    你是我的“好朋友”,但你看不到,也进不了我的朋友圈;我可以跟你聊天,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我通过“设限”屏蔽了我更多的信息。相对于果断的“勒索”,这是一种留有余地的礼貌拒绝。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很了解;有些人对此感到愤怒,而有些人却对此掉以轻心。如果你说完全没有芥蒂,那就是自欺欺人。如果你真的为此而战,那就显得你没有心了。

    都说在朋友圈里,遇到屏蔽最多的有两类人:领导和父母。其实这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工作和亲友。既然有那么多工作群,你的领导,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部门领导,要求加你为好友,你大概也无法拒绝。在通过认证的同时,难免感到不安。除非你在朋友圈只谈工作不谈生活,否则偶尔的小抱怨,小体贴,小动作,小谎言3354,比如逃课,看电影,不都暴露在老板眼里吗?想要一点隐私,只能把他们“请”出朋友圈。这种屏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相互理解和默契的。如果你遇到一个不知所措的老板,问一句“我怎么从来没见你在朋友圈聊过”就足以考验你的应变能力和智商了。

    更不用说父母了。上一代人写日记、小纸条、情书的游戏,现在已经演变成了朋友圈的“捉迷藏”。被父母敲诈的感觉肯定不好,你很难跟他们解释清楚。在亲情面前,道理往往行不通。其实父母越是干涉孩子,越是关注孩子的朋友圈,就越容易被屏蔽。看似开放的朋友圈,限制与反限制的家庭悲喜剧频频上演。

    不要退缩,这是个问题。

    也许在任何一个“群体”里,都有你不喜欢或者想避开的人,有不同兴趣甚至不同观点的人。虽然你可能和他们没有真正的交集,但当微信成为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你还是会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表达不赞同的最激烈方式就是退群。不知道微信的设计师们是怎么想的。总之,不能悄无声息的完成。一旦离开,系统会自动告诉全世界。有时候,你无缘无故被拉进一个群,对群里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但还是需要勇气退出。

    当然,每个群里都有“大胆”的人不犹豫,每次退群事件都成了群里或大或小的新话题。经过各种分析和讨论,一个半途而废者的朋友会承担起把半途而废者拉回来的重任。这种退出有时会成为一种展示人气甚至人品的心理游戏。你退团了,没人拉你回去。是你人缘太差?别人一直拉你回去,你却一直拒绝。你的性格有问题吗?

    不间断空格

    ;   很多人会采取“沉默”退出的方式。不是真的退群,而是在一个群里,形同不存在。留有一点儿兴趣的,可以继续围观;完全没有兴趣的,看都不会看。只将微信群的“新消息通知”关闭,它的存在就只是你的微信上一个静默的小红点,至于别人说了什么,都无关紧要。     还有些人不甘沉默,习惯于微信上的喋喋不休,愿意争论辩驳,针锋相对。对他们而言,说什么,或者争什么,并没那么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表达的空间,至于“听众”是否在听,是否听得懂,并不重要。幸好微信有网页版,不然的话,长篇大论地在手机上输入或手写,不累死人才怪。     遗憾的是,只要群里人一多,如此的滔滔不绝总不免被各种打岔、八卦、转发、不明就里、心血来潮所遮蔽。如果有人真想知道某个话题的由来,往往得跳入各种毫无关联的信息中,往回倒腾几百条留言,才能理出线索。这样一种考验耐心和体力的“指尖”工程,估计没有多少人喜欢。所以,指望以群里的交流辩论解决分歧,实在是一厢情愿。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