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被放弃的乌托邦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世界上所有的选择,其实到最后都是五个字。你想要什么?
是去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过相对舒适的生活,这是近年来颇有争议的问题。然而,这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吗?
上世纪60年代,刘达仁从台湾省赴美留学,就在伯克利,遇到了言论自由运动的浪潮。最终,他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一个“乌托邦的追寻者”。
虽然刘大人的左翼思想我并不认同,但不妨碍我对他的文章《柏克莱那几年》印象深刻。这位现已年迈的小说家写道:“这也是直接参与运动的亲身经历。被‘伯克利人’感染的‘寻找乌托邦’之旅,经受了残酷的考验。所有的职业梦想都报废了,学位自动放弃了,生活峰回路转,连人性的本质都难以质疑。然而,时至今日,我无怨无悔。”
他还写道:“对于今天18、19岁的孩子,我仍然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这句话。无论什么机缘,当乌托邦出现在你的人生轨迹上,即使一切毁灭也不要放弃。因为,人活着,不是为了这个,是为了什么?”
他还提到了著名的《休伦港宣言》,开篇就是那句名言:“我们这一代人,至少是在相当舒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被放在世界各地的大学礼堂里,焦虑地看着我们继承的世界……”
这就像一个预言。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不是至少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却在焦虑地看着这个世界吗?然而,与那个动荡的年代相比,如今的中国更加物欲横流,甚至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屈服于生活的压力。但另一方面,这种琐碎的物欲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过去的风起云涌面前,注定是小儿科。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个为了“寻找乌托邦”可以放弃一切的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这个问题根本不值一提。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明显的优缺点:大城市生活丰富,工作机会多。如果是非院校领域,则更看重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创意产业、科技产业等新兴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形成了一种生意比人重要的氛围。缺点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生活相对舒适,但工作机会少,一般是人情社会。做什么事情都要靠关系,而且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隐私空间经常被侵犯。
这些优劣并不是绝对的,往往会随着个体特征而变化。比如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主要靠网络传输,所以小城市的低房价很有诱惑力;但如果他特别喜欢丰富的生活和多元化的信息,那么大城市的高房价也不会阻碍他的进步。
就像有人说的,世界上所有的选择,其实到最后都是五个字。你想要什么?
很多来这里的人看到这句话都会不屑地说“太年轻太单纯”,告诉你这种想法太不成熟,因为很多事情不是想一想就能实现的。他们会摆出各种原则,列出一系列“反面教材”,告诉你如果不遵守规则,你的人生会有多惨……但如果你连思考的勇气都没有,又能成就什么呢?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问题上,我的感受一直倾向于前者。当然,我不认为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更不认为年轻人一定要选择大城市。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必须承认,在这个选择中,天平从一开始就倾斜了,前者生存压力更大,所以需要更多的勇气。追随内心的勇气不仅是我缺乏的,也是我喜欢和尊重的。
我也尊重逃离大城市的年轻人,因为他们尝试过。对于选择在小城市安逸生活的年轻人,我也不反感,因为这可能不符合他们内心的选择。我唯一不能认同的是,有些人嘲笑努力的人和他们庸俗的论调。
我在世俗的眼光里见过很多失败者,他们都被嘲笑。比如有人被迫从北上广回老家,有些这辈子没离开过老家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不下去。当然也有“我告诉过你这条路不行”之类的论调。有些人在大城市打拼,但是假期回到老家,就会成为七大姑八大姨的话题,告诉你人生要本分,结婚生子考个公务员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生活标准。
我甚至认为,正是这群人的存在,驱使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宁愿一个人在大城市打工,也不回去。
是的,大城市有很多普通的努力的人,一辈子都到不了这个城市的上游。他们连一个小房子都买不起,还要整天为温饱奔波。但是谁有资格嘲笑他们呢?没有人。正如毛利在《普通女孩,就该滚出大城市?》中写的“为什么要留在大城市就一定要成功,一定要优秀?为什么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选择留下或者自由的留下?她应该永远按照别人的看法生活吗?”
在中国人的人生选择中,女性比男性的空间更为狭窄,没在30岁前把自己嫁出去仿佛是一条死罪,结婚后没生出孩子来同样是死罪。
一个社会对女性的苛求与偏见,意味着整体价值观的缺陷。女性遭遇苛求,男性同样不会好过。认为女性留在小城市安于现状最好的七大姑八大姨,同样也是逼婚、逼考公务员的主力,她们的逼迫对象其实不分男女,这也许是小城市最让人窒息的一面。
我有一个朋友,不谙世事、不善交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中等收入。与许多独生子女一样,她在父母的支持下买房买车,一个人住着140平方米的房子,每日按部就班地开车上下班,不知不觉已经年过三十。也是在30岁这一年,她放弃了这一切,选择北漂,租房、挤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