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 我们累了 请放手
时间:2022-07-0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面对双11五花八门的游戏,我已经精疲力尽了。
它打乱了我正常的生活节奏。10月底,商家开始提供预付款。11月起,商品价格全面上涨,无法正常消费,为当天双11降价腾出空间。购物车只能添加预付款,预付款不退。双11要面对上亿人的当天抢购,以及遥遥无期的下一个快递,还有大概率的退货。
折腾了一轮,已经12月了。
今年双11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购物狂欢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线上线下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春节没有那么热闹。
预售、红包、满减、购物津贴、魔券、红包雨、vip、固定减利、预售价、已付价格、尾款、账单、合作伙伴等词。势不可挡。
但是不知道买东西要多少钱。
在双11的狂欢中,似乎每个社会成员都在消费,不自觉地营造出一种“不消费的人可耻”的氛围。如果有人问你双11买了什么,你什么都不说,他会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你。
双11消费不足等同于无法生活或者贫穷。
以前穷人是缺乏物质资源的人,现在是不消费的人。
对于那些在双11不履行消费义务的人来说,他们不仅被隔离在狂欢之外,还被剥夺了在这一个月里正常生活的权利,因为所有的人都是为消费者服务的。以前线上狂欢,线下还是普通生活,现在线下都被搅得热气腾腾,让人无处可逃。
在过去,一个社会成员首先是作为生产者而存在的。农民种植粮食,工人铸造钢铁,教师传播知识。现在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消费者存在。他在淘宝、拼多多、国外消费。他消费的是名牌汽车,名牌品牌,家居装修。
媒体也从赞美勤劳勇敢的生产者,变成了给消费者展示别墅里的豪车。
要成为时代风云人物,首先要成为一个有能力的消费者,赶上buy buy买的节奏。
我买,所以我在这里。
一,
近年来,一种民族焦虑的哀悼文化开始弥漫中国。
但这种焦虑在每年11月都会消失,因为双11开始了。
焦虑的蔓延和双11营造的全民狂欢本应是对立的,却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因为我们衡量生活的标准早就变了,不是我们的内心是否充实,而是我们是否买得起某种商品。
停止消费,或者不消费,是我们焦虑的来源。
比如不久前朋友圈哀嚎的“消费降级”,就是一次焦虑的爆发。
热文《这届年轻人,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吧》,作者口中所谓的“苦日子”,就是只能办一张月卡,买二手货,去新发地菜市场买牛油果,吃都乐日的面包,拿着优惠券排队买麦当劳的日子。
焦虑的来源是我们负担不起,却被粗暴地替换成活不下去。
生活是由消费来定义的。
具体来说,双11是如何消除焦虑的?
商人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来削弱我们的社会角色,增强我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以前一个人是以年龄、地域、职业、学历、收入等社会属性来划分的。相应的营销策略有:20岁应该拥有的护肤品、职业经理人的着装、上海人最喜欢的零食等。
现在是时候加强我们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这些年来,商家从宣传性价比转变为倡导生活方式。“生活学院”的口号是:发现你的生活方式。给用户不同的标签,比如垂钓者、户外运动控、办公室病人、优雅家居控、新时代主妇、囤积者、重口味明星。当用户点击网页时,会出现大量漂亮的图片。这些图片意在还原生活场景,让消费者立刻联想到生活中拥有这款产品的画面。于是,商品不再是商品,而是帮助你进入角色,实现理想生活的道具。
因为年龄、地域、身份、职业等指标相对固定,很难衍生出新的需求。从生活角色来看,每个人都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既可以是瑜伽控,也可以是家居控,即优雅的文艺大叔,也可以是重口味爱好者。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者只是朦胧,商家会通过大数据为你计算标签,不断强化你对角色的认识。换句话说,消费不仅定义了身份,也开始创造角色。
角色越多,需求越大。
这些角色都是轻角色。所谓“轻角色”,就是瑜伽爱好者、重口味明星、韩范小妖精等角色不会给生活带来负担。他们之间的冲突也会引发奇妙的化学反应。一位女士可能喜欢重口味的饮食,这种冲突将
使得一个人变得立体,并且在不同角色间切换得游刃有余被看作是一种能力。而重角色如母亲、教师、家庭主妇则意味着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当角色发生冲突时,会因无法兼顾,给人造成苦恼。
所以,商家淡化重角色,强调轻角色。比如一个单身者,在社会上应该面临诸多问题:孤独、生活成本增加、养老等,但商家巧妙地把单身汉置换为“单身新贵”、“生活品质者”这样的轻角色,越单身越能享受生活,众乐乐不如独乐乐,立刻消解了人内心深处的紧张感,把焦虑变为寻求理想生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