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爱好都是平等的
时间:2022-07-0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人到中年才发现自己是魔鬼。”
我的老同学苦笑着告诉我这些,因为他无意中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座右铭:“一个没有任何瘾的人,简直是魔鬼!”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让他辗转反侧。这些年来,他事业有成,但每天都很忙,静下心来也说不出有什么爱好值得一提。就像有人曾经调侃的那样,衣冠楚楚的高管回到家往往累得说不出话,或者像死狗一样躺在沙发上,或者像傻逼一样刷屏。“死狗和傻逼,这就是中国现在所说的成功人士”。
因此,他现在觉得有必要让他九岁的女儿有个爱好。结果和很多家长一样,他给她报了很多课后兴趣班,英语、舞蹈、钢琴、滑冰、绘画。我问:“你这么举报她。学完之后她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何苦笑:“你得问她,她最好什么都不学,只想呆在家里玩。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自然而然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吧?”这时,他的女儿在旁边抗议道:“爸爸,我有爱好。我喜欢玩游戏。”他眼睛瞪得老大:“打游戏能算是爱好吗?”
爱好应该有用吗?
这大概是现在中国家庭的一个典型场景: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爱好,这不仅是因为它影响生活质量,还因为“没有爱好”往往对应着“缺乏个性”,这在目前几乎不能算是一种优势,人们开始反感父母那一代“除了孩子,没有思想、爱好、没有乐趣”的生活;另一方面,人们不自觉地认为这些爱好应该符合一定的标准,应该是“好的”或者“有用的”爱好。简单来说,你可以选择一个爱好,但必须是对的。
很多年前,我有一个日本同事,木村先生,被公司称为“熊猫控”3354。他的英文名字叫熊猫,他的领带上有一只熊猫。他每次来上海出差,只要能抽出时间,多半是去动物园看熊猫。他喜欢熊猫在他的朋友中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有人介绍了一位和他有相同爱好的女插画师。他原本是个不善交际的人,但因为聊的是熊猫,约会进行得出奇的顺利。婚后他们还建了一个小熊猫网站,儿子一出生就被熊猫包围了。由于他生命中的许多遭遇都是因为熊猫,他曾动情地说:“你们中国人说‘恩人’,但对我来说是‘善良的熊猫’。”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他12岁就去了日本,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我问她:“日本像他这样的人多吗?”她仔细想了想,说:“比在国内多。”这不仅是因为日本人过着相对较好的生活,也是因为社会普遍认同“只要不影响他人,即使有变态的爱好,也是你的权利”。
在家里,当然可以有这样的爱好,但往往是父母漠不关心而不是支持的结果,而且通常会附加一个条件:不影响学习。当在婴儿期抓住一个星期时,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抓住预示着美好未来的书籍、钢笔或算盘。其实“坏习惯”的符号根本不会出现在抓一周的选项里。在这种期待中,父母要的是能被社会认可的成功人生,而不是自由拉伸你的自我人格。
按照这个逻辑,一个人的爱好至少可以不妨碍你成功,最好能帮你实现。这样做的一个不幸结果是,人们的爱好要么早早被视为“无用”而扼杀在萌芽状态,要么被功利化:作为“特长”,它们能给你带来或许是关键的加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有用”的,但你是否真的喜欢他们并不那么重要。我的一个同事从小就很有天赋。考上复旦的时候,她已经是钢琴十级,小提琴八级了。在她工作最繁重的时候,音乐也是她重要的精神寄托。然而,有一天在家里,她听到妈妈叹气说:“我真的很后悔,那时候你花了那么多精力练琴,但那只是一个爱好,对你在职场上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
这就导致了一些非常矛盾的现象:很多人都不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有什么特别强烈的自发爱好,而且往往是突发奇想。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引导,而是打压,自然更难维持下去;但相应的,很多家长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不止一个人跟我说过,他们看不出孩子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但是没关系。钢琴家孔向东小时候不是讨厌练琴吗?万事开头难,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灰心丧气,熟悉之后自然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只能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最遗憾的是你自发的爱好可能不被允许,要求你去学一些其他的“更好”或者ld。
quo;更有用”的“爱好”——这其实已经不再是真正的“爱好”,而更接近于“技能”,是父母认为对你将来社会生存有所助益的“一技之长”。在这方面,不仅“兴趣爱好”如此,甚至连学习都一样:一旦你没有达到期望,很可能听到父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上学白上了”,早知道还不如把你留在身边。这大概是一个曾经长久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社会最基本的恐惧,随之产生的进化机制要求人们摒弃那些对你获得物质保障或世俗成功没有帮助的技能。
因此,传统社会的中国人普遍认为,任何一种兴趣都应当是有目的的,内嵌在社会或工作的语境中,脱离其功用来谈兴趣,总让人费解“这么做是图个啥”。社会学家潘光旦在几十年前就曾说过:“一般中国人对于西式运动的很有意义的一部分的反应,就是:气力不是要寻常练习与使用的,而是要卖的,即体育本身不是目的,连锻炼身体、活动筋骨、表白自我,也不成其为目的,而是别有目的,如同社会的风头主义或经济的糊口主义之类。”别说是体育,就算是读书本身,也是“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或服从于某个更崇高的外部原因。“为艺术而艺术”在西方而言意味着走向艺术自觉,艺术自身获得了独立性,但在中国,却长期被视为脱离现实的异端,甚至更糟的,是一种有害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