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赤壁之战的另一种可能


    时间:2022-07-0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赤壁之战的另一种可能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中游赤壁破曹操南下之军。经过《三国演义》的生动演绎,这场著名的赤壁之战早已在中国家喻户晓。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延缓了正在进行的国家统一进程。此后曹操重点平定北方,孙吴站稳了脚跟,刘备阵营是最大的赢家。

    虽然战争的结果已经很明确了,但是对于非常善于打仗的曹操[1]为什么会在赤壁遭受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却一直众说纷纭。传统上,这归功于曹骏士兵的水土不服和急躁,当然,孙刘联合军队的决心和独创性。但近年来有分析认为曹操水军在南方染上了血吸虫病,隆冬洞庭湖区东南风反吹。

    诚然,这些可能是部分原因,但真正重要的一点往往被忽略了:很有可能曹操并没有真正做好开战的准备。

    如果不是战前政治决策出现了问题,这场战争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也可能根本不会发生。

    曹操的算盘

    赤壁之战爆发前,曹操曾用十二年时间平定河北和辽东。建安十二年(207)路过碣石时,观沧海后写下了著名的诗句《龟虽寿》。其中一句台词“烈士渐老,内心强大”道出了他的心情。52岁的曹操意识到自己正在步入老年,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想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不难想象,第二年荆州牧刘表之死,正是曹操实现这一政治理想的有利时机。

    荆州的远征一开始极其顺利。刘表死后,荆州内乱,蔡瑁等人弃旧图新,以刘表幼子刘琮为主。这些人对南下的曹军毫无抵抗之力,提高境界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兵法而言,这是最好的结果。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好人。”然而,正如韩国学者金文京所指出的,这一意外情况“无形中打乱了曹操的计划。按照曹操当初的计划,南征只是为了荆州,孙权并不是讨伐的对象。荆州不战而降引起了曹操的非分之想,他决定趁机讨伐孙权。”

    在这里,有必要咬文嚼字:曹操当时是想“讨伐”孙权吗?确切地说,他真正想要的恐怕是逼迫孙权效法刘琮,不战而降,更何况他还取天子命的正名(所谓“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曹操把自己的兵力至少夸大了一倍,达到80万,因为这样可以威慑对方放弃抵抗。

    从战前的情况来看,曹操对孙刘联军的兵力优势大约是五比一[2],确实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耐人寻味的是,曹操在九月攻占荆州,彻底接管了其庞大的水军。从荆州到赤壁的长江段只有500公里,顺风顺水的时候几天就可以到达(所谓“一日千里江陵归”);然而,在赤壁之战中直到11月的两个月时间里,曹军并没有沿江进攻孙吴,而是发起了投降,这与他之前日夜兼程三百里追击刘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鲁肃、诸葛亮等人才有了频繁进行外交斡旋的余地。

    当时,虽然孙氏在江东占据了第二代,但孙权在父亲和哥哥意外去世时才年轻,掌权也只有八年。当他的哥哥孙策被暗杀而死时,吴栋的基础并不稳固[3]。至于刘备不到一万人的小军队,在新野、长坂坡等一系列战役中都被打败了,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三国演义》虽然大肆炒作刘备阵营,但显然曹操并没有将其视为主要敌人[4];孙权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决定出征时就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却嫉妒二原、吕布、刘表、顾二;今天的英雄已经不在了,但仍有孤儿。与孤独的老贼格格不入。”3354在这些言论中,孙权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刘备,证明他也没有把刘备当成曹操的主要对手,所以和曹操一样,他把局势看成是曹和孙的对决。

    吴栋之所以和远非弱小的刘备结盟,只是因为一个战术上的原因:短时间内无法把吴栋的势力聚集起来,而刘备和刘启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

    所以,从战前的情况来看,曹操的判断不无道理:他面对的是一个散而弱的对手。矛盾的是,正是曹操自己的威胁给了他们联合的理由。赤壁之战后,刘两家很快成为敌对,因为他们共同的威胁已经消失。但在赤壁大战之前,正如张在《国之枭雄:曹操传》中所说,曹操“已设法渡过长江,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可以乱敌,他大概正在商议此事。孙权和刘备以前从未有过密切的接触,荆州的人民对他们的长期敌人孙氏家族没有感情。有理由认为这个不稳定的联盟可能会有分歧”,所以虽然后来战败了,“但是,曹操行为的前提不一定是错的”。

    对于一向重视《孙子兵法》的曹操来说,军队受压后转而投降是很自然的想法,因为春秋战国以来的兵法早已强调大战略的艺术,战争被视为另一种外交活动,即所谓的“兵前礼”。从他在吴栋的官员和士兵中引起的普遍恐惧来看,他的威慑战略几乎是有效的。这也是他这一代的政治家。

    所理解的战略博弈:事已至此,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   赤壁之战时,曹操53岁、刘备47岁、张昭52岁,他们都是在黄巾大起义爆发之前就已成年的一代,对东汉末年的政治游戏有着相似的理解,因此在看到这一局势后,刘备本已决定放弃,只是他清楚曹操无法容下他,因而打算远投苍梧太守吴巨;东吴的张昭同样认为孙权投降曹操才是上策。实际上,刘琮的投降也是舅舅蔡瑁等老臣主导的。曹操曾对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然而对孙权,直到赤壁之败四五年后,口气中仍然是把他当作儿子一辈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曹操刚好与孙权的父亲孙坚同岁,孙权不过是在父兄先后去世后才临难受命。   也正因此,曹操大大低估了年轻一辈的激烈反应:孙刘联军一方主战的都是年轻人,此时鲁肃36岁、周瑜33岁、诸葛亮27岁,孙权则只有26岁,其中最大的鲁肃在黄巾起义发生时也才12岁。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