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相信我没有骗过他一次 但是.
时间:2022-07-0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爸爸(妈妈),真的有圣诞老人吗?”
在这个圣诞节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里,至少有六七个家长提到自己的孩子曾略带纠结地问过这个古老的问题。其实不好回答。此外,中国还有一些独特的扩展问题。毕竟圣诞老人不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吐槽。她的一个广西网友的孩子,因为说自己在过圣诞节,被班主任在全班点名批评。她宣布圣诞老人是个“坏蛋”,宝宝被同学排斥孤立。
自然,这不是朋友圈里唯一的节日背景音。还有人民大会堂的朋友发了一条带定位的朋友圈,显示人民大会堂《经典传承音乐会》的节目单,最后一个是《铃儿响叮当》;另一个在广州的朋友给我看了印着“圣诞快乐”的红色小礼盒,是分公司送的。他们对这些信息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问题依然存在。不仅是“真的有圣诞老人吗”,还有“圣诞老人是坏人吗?”
刷朋友圈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儿子问我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回答。在我想起的那一刻,我大声问他:“儿子,我骗过你吗?”
卡先生没有专心做作业,他只是简单地回答:“当然没有!”
卡先生出生的时候,我宣布我要做一个不会对孩子撒谎的父亲。在我大概四五岁的时候,为了让我指证自己(关于我所做的一些事情),父亲以“去月球抓兔子给你玩”为由,带我去了现场。当然没有玉兔。后果就是直到今天,我抬头看明月的时候,都会想起这段往事,深感惭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谎言太烂,我才上了当。
这种童年阴影也让我多少有些讨厌欺骗和隐瞒。我承认自己缺点太多,很难履行好父亲的角色。“不说谎”的例子相对容易做到。
卡先生十岁了。每当他对父母的决定或承诺有所怀疑时,我马上献上这个法宝:“我骗过你吗?”
当然不是。他一直相信我从来没有骗过他。
但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成年人都明白,这个“但是”是一定会追上来的。——难道父母就不能凡事都不骗孩子吗?
不能。我的初心当然是认真的,真诚的,但最后我发现,即使我把“不说谎”作为一种信仰,我也不能保证在孩子面前不说谎。就像婚礼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大部分来自真心,但其实谁也不能保证他们的婚姻不会变成离婚率越来越高的分子。
所以“从来没有骗过你”本身就成了一个弥天大谎。毫无疑问,这个谎言总有一天会被揭穿。希望这一天能晚一点到来。最好是他知道真相的时候,已经能明白了。有些谎言有良好的意图,更好的后果,甚至是强迫性的。好在他此刻对我的话毫无兴趣,至少此刻不会糊里糊涂。
电影《大鱼》剧照,给了一个爱情的证明,真假难辨。电影《大鱼》剧照,给了一个爱情的证明,真假难辨。
说谎可能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行为。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可避免。虽然我希望为我的孩子树立一个诚实的榜样,但我不认为他真的必须(也可以)停止说谎。过分的清洁来维持一个无谎言的环境,往往会导致简单粗暴的后果。
更有甚者,有些人愿意揭穿别人的谎言,忽略了有些谎言是利他的、无害的、人道的。美国专栏作家兰德斯说:“真理也可以用来伤害人,甚至让人痛苦。”揭露一些谎言可能会让受骗者甚至第三者蒙羞,就像一些特别热心肠,当众说出女友被骗事实的“好朋友”所做的那样。
保罗埃克曼在《说谎》一书中写道:骗子永远不要轻率地认为任何被欺骗的人都应该被蒙在鼓里;骗子永远不要轻率地认为自己有权利说出每一个谎言。
【美】保罗埃克曼/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美】保罗埃克曼/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保罗埃克曼是专门研究人际关系中欺骗行为的专家。他对“说谎”的定义是隐瞒和捏造信息。这也意味着,人们在本应指出一些事实的时候,却选择了沉默,这是在撒谎。
世界上成年人的说谎行为模式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成年人通常可以轻松应对不得不撒谎的情况,比如“在危险情况下你先救谁?”“我是今晚派对上最漂亮(优雅又风趣)的女人吗?”也便于人们背诵。
判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更倾向于说谎,甚至会从中得到乐趣。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人们则会因为自己说谎而产生更强烈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两者其实并不一样,羞耻感更多是因为担心被人揭穿。
用保罗·埃克曼所举的例子吧,比如说,说谎者与欺骗对象之间如果没有相同的社会价值观,那么欺骗的罪恶感通常可有可无,“如果妻子性冷淡而不愿同床,花心的男人隐瞒外遇可能会毫无歉疚;革命分子或恐怖分子欺骗政府当局的眼线,说什么也不会感到罪恶。”即使双方有同样的价值观,一些谎言也会被认为是必要的,无需有罪恶感,比如医生给患者开出安慰剂。
按照“一个人能选择不说谎而说谎,才是说谎者”的定义,有些时候,谎言根本就不能算是说谎。比如说,因为谎言长期被反复重复,说谎者连自己也信以为真,就可以不算说谎。保罗·埃克曼举了墨索里尼在战争的一个例子,说明这位蛊惑界的大师是如何把自己骗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