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不 你没有变老 只是变老了
时间:2022-07-0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米登登从消化内镜室出来,走了七八米远。突然,她想起了什么,转身对妻子说:哦,我忘了看前台的护士了。
妻子撇了撇嘴:“你疯了。它有什么美?”
我笑了笑,“我一年才见她一次,这是第六次。”
迷瞪瞪,因为麻醉状态不太强。我做的是胃镜和肠镜。这两项检查合在一起,所以我肯定需要更多的麻醉剂。
护士是白人,大眼睛,动作敏捷。前台等待的病人,又黑又吵,一直响着她清脆的声音。
由于我的肠子不幸被切掉了1m,我不得不定期来这里做内镜检查。年底了,这个手续还得她先办。
鲍德里亚说,“我们希望在卑微的脸上找到某种未来的命运,尽管这是不合理的。”这个女护士很惹眼。用她的脸来占卜肯定是不合适的,但她真的是我人生的一把尺子。
波德里亚
一年一次,她总是很美。如果她没有变化,用我三十多岁时朋友对我外貌的评价:“不,不,你根本没有变老,只是变老了。”
6年下来,连“尺子”都老了,我的身体折旧率肯定更高。医生说这次做肠镜,吻合口附近有粘连,内窥镜进不去,里面情况不明。胃镜检查的结果是胃窦粗糙。我们做个样本活检吧。
如果再早一点,我就慌了。但是,经过几年的折腾,我已经有点“迟钝”了。大不了再来一刀,剖开肚子解决问题。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焦虑,对身体的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
我妈82岁,前几天做了白内障手术。揭开纱布后,我对家里的卫生极为不满,感叹“为什么连电灯开关都有污垢”。然后,我对自己很不满意:“哎呀,我的脸都皱了!”
她郁闷了好多天,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去体育中心跳交谊舞了。那些日子,我妈的状态,像个哲学家一样,“成了她自己的陌生人”。
父亲90了,却一直接受自己的“折旧率”。有一天,在去小区门口的路上,我说:“你注意到了吗?我的步态,叫‘拖地步’,是脚踝僵硬造成的。”
但这个“折旧率”你自己可以算,别人却不能公布。
有一天,我和我妈在楼下碰到一个阿姨,我听见对方关切地对她说:“老张在问,你这两天怎么没去跳舞?”然后他描述道,“老李旁边,你说谁呢?老张就是那个陪老人跳舞的漂亮老太太。”
我妈回家说得绘声绘色,我爸大怒:“哼,你说什么老人?那老李自己都70多岁了。他不也是个老人吗?”
转眼就要过年了。2018特别时髦。是新瓶装旧酒,有——字旗。
前两天,一个40岁的朋友说,他在两个月内树立了每天6: 30起床的旗帜。早些时候,他正在激烈地减肥。每次你看到食物里有一点点肉和糖,你就会紧张。一天走两万步,不断在朋友圈哀叹,膝盖疼,牙疼,全身疼。最后我宣布减肥10kg。朋友们向他表示祝贺,并提议请他吃一顿大餐。显然,这是不怀好意,用旧世界诱惑他。
这位朋友的苦,是对身体变化的抗拒。40岁是最尴尬的,在变老和变老之间。如果任其发展,你会很快变老;挣扎着,勉强用新的填满旧的。
对生理年龄的焦虑自古就有,但在当今社会从未如此矛盾。一方面寿命延长,外观有技巧;一方面,眼角的新细纹极其惊人。
当然,这是科学和商业放大的焦虑。二三十年后,有多少普通人知道胶原蛋白是什么,risorius在哪里?一个20岁的女孩已经在护理皮肤了。
这也是社会文化“婴儿期”的结果。小萝莉,小鲜肉,小姐姐,小哥哥……小就是美,小就是广,小就是一切。中老年人眯眼,羡慕,享受渺小,结果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小时候在工作中遇到长辈,总是被叫“叔叔”“阿姨”。如今在职场上,即使面临退休,孙辈遇到同事,也依然只叫你“哥”或“姐”。老成持重的年轻人,为什么要苦恼?然而在我的报纸上,新毕业生偶尔会露出马脚,写出“53岁的大叔”和“48岁的rdquo阿姨”
;的称呼。
年轻人就像不得不造假的统计局,帮你谎报数字,隐瞒你的社会年龄。而中老年人,则掩耳盗铃,以叶障目,骄矜自得。社会已经达成默契,形成了虚伪的身体叙事学。除了在医院以外,这也算一门显学。门坎不高, 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只要懂得称60岁老者为哥哥,就算入门。
我们身在年龄歧视最严重的社会。在美国,47岁的奥巴马竞选时,是要把黑发染成灰发的,让自己看起来更有经验。而我们这里,众所周知,35岁是一道求职门坎,还有种种硬性规定,多少多少岁是一道硬杠杠。一过年纪,秋扇见捐,毫不留情。
2018年,是“中年油腻”被批到臭大街的一年。但年中,有一篇《中年的美国》刷了屏,提到美国的社会成熟度高,正是因为中年人当道。而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年”,很多时候是相当于中国人说的“老年”。只有阅历丰富中年人,才能处理复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