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方言的一代生活更美好
时间:2022-07-0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今年的春晚小品里,有一个关于春节回谁家的桥段。在此之前,“春节回谁家”已经成为社交媒体调侃的话题。舆论话题背后的故事也差不多。两个年轻人,从相隔很远的家乡小镇走出来,读书,工作,相识,相恋,如今都定居在一二线城市。所以每年春节回家探亲都会是一场拉锯战。
谁回去过春节?又不是皇帝轮流做。人们忽略的是,争吵的夫妻背后,往往还有他们的孩子。相比春节回谁家,更大的困惑是:孩子说的是谁的家乡话?这是一个不能再做的决定。更遗憾的是,答案往往是:孩子不会说任何方言,孩子只会说普通话。
他们是没有方言的一代。
如果说孩子平时在大城市生活时只会说普通话的事实没有那么突出的话,那么春节回老家,短短几天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说着不熟悉的普通话和孙子孙女交流时,孩子的普通话和家乡方言之间的障碍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尴尬。如果儿媳、女婿被家庭接纳为“外人”,那么就不需要承担文化传承的期待,也没有什么损失,那么不会说方言的孙子女就像是一个家庭内部的“异类”。这种现象强烈暗示着,大家族、家族中的长辈,所谓的一方水土的传承,已经被打破了。
这必然会带来失落和担忧。其实没必要,这是大势所趋。他们注定是不会说方言的一代。
同音词在过去30年里促进了人口流动,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统一市场。反过来,统一市场又进一步推动了方言的衰落,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几年前的一项调查发现,越来越少的孩子会说方言。从下图中不难发现,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的吴语、闽南语、闽东话,在发音上与普通话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保留普通话较好的有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相对来说,这些方言和普通话差别不大。这背后,无非是收益和成本。
市场活动使人们有必要与不同口音的人交流。流动人口很难听懂当地的方言,市场中的双方必须有一方妥协,才能达成交易,实现双赢。那么,谁会妥协呢?这取决于妥协的代价。
一方面,上海话和普通话差别很大,外地人很难学。另一方面,上海经济发达,教育水平较高。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前,南方人到北方人多,几乎所有上海人都能听会说普通话,适应成本低。所以适应外地人的往往是上海人,这就使得外地人学习上海话的好处微乎其微。自然没人想学上海话。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市场和社会的自发过程,对双方都有利。
当然,不同地区也有一些发展路径因素。一直以来,上海都是重工业城市和计划经济工业重镇,这使得上海对大一统政策的执行力度更强。相反,广州可以说是中国最具民间社会色彩的地方,加上香港作为粤语影响中心的作用,普通话的普及相对较慢。然而,即便如此,也只是时间问题。现在香港年轻人会说普通话的比例大大增加,连美国精英子弟学普通话都是家常便饭。
所以方言的消失是不可阻挡的。很多人为此感到惋惜,甚至要求孩子学习自己的方言,以示不忘自己的根。但是,我不会这么做。我天生会学方言,也不需要阻止。但是如果我真的想专门学习,我宁愿我的孩子学习
2014年,上海进行了在幼儿园推广上海话的试点,目的是保护方言。虽然这并不能阻止方言的衰落,但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即使再过十年二十年,即使现在的孩子长大了,不是每个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但肯定还是会有大量的人使用方言,语言鸿沟依然存在。在学校,办公室,用方言交流的当地人,可以立刻形成一个小圈子,孤立这些孩子。所以,方言虽然消失的很快,但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还需要适应环境。
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来说,语言学习期已经过了,学起来花费更多。但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处于语言学习期,所以学习起来很容易,没有心理冲突。学习方言,至少了解方言,可以说是更深层次融入一个地方的绝佳方式,从而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
在这里,孩子的未来是唯一的考虑。
作为整个社会,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来保存文化,让一些人记录和保存它。做这个的人,他们喜欢做,或者这是他们的工作。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没必要为了文化牺牲自己。人创造文化,人才是文化的目的。所以,孩子是否学会父母的方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以后的生活。父母不会说的方言对他影响不大,但学会他所生活的城市的方言,可能会让他们更成功。
其实在方言的遗憾下,孩子对父母的家乡是冷漠的,对父母成长的文化是陌生的。正如他们对父母的方言没有太多好感一样,这些孩子对
父母出生的地方也没有特殊的感情。不过,他们并非没有家乡,因为城市已经是他们的家乡。
城市就是他们的家乡
其实,我对“二代移民”这个词,并不是很认同。从政治上说,在一国之内转化城市,不应冠以“移民”这个称呼。相比“二代移民”这个词,“新上海人”这个词更加政治正确一些。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让我反对“二代移民”这个称呼的,是因为这个词意味着一种注定的、不可改变的、与这个城市其他孩子不同的身份,并暗示这些孩子,背井离乡,辛苦融入。这不过是一种煽情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