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 不要幻想你的父母能理解你的工作
时间:2022-07-05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不久前我辞职了。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但却是我父母第一次知道这件事。
我还没跟父母提过我两年前换工作的事。这次恐怕是藏不住了。我得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从成都跑到深圳。
父母在广东佛山生活,这对我是一个有利因素。“以后见就方便了”,这样的开场白会给他们一些安慰。我在深圳一家文化创意公司上班。退休前,父亲是小学老师,无法理解文创是做什么的。听起来比报纸差远了。
十年前,我从北京的一所学校毕业后,去了成都的一家报社工作。我父母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我挣多少并不重要。听起来很有尊严,也很有面子。这期间老家的亲戚需要帮忙,他们给我打了几次电话,我都拒绝了。我得告诉他们,“从事媒体工作”其实没什么精力,什么都做不了。“可惜你不在北京,不然你就有这个权利了。”亲戚能理解。
我是幸运的,因为十几年来,我没有跟父母说过我的工作,他们也不了解报业,有破产的危险。父母都是1949年出生,今年刚好70岁。20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相信我,因为除了相信,他们别无选择。这个工作变动他们不理解,我也没细说。他们得到的印象只是“我儿子去深圳工作了,深圳消费很贵”。和过去一样,我很容易获得了父母的信任。
年轻一代就没这么幸运了。腾讯新闻新推出了一个视频专题节目《不好说特想听》,已经做了四期,请了四个年轻人和父母聊工作。他们特意做了PPT,像公司年终述职一样向父母解释自己的“工作”。
在此之前,父母对自己的工作几乎一无所知。工作的事很难说,孩子们也不想说。父母是否真的想听也是个问题。
我不知道。我很想听第一集。我给我父亲做过咨询。我女儿不敢回答。
节目中,一个在北京创业的年轻人带着母亲来到北京的出租房。我妈一见到他就对他穿的裤子很不满意。它们是年轻人流行的阔腿裤,但她说它们“太娘了”,“你为什么不正常”。进入PPT播放环节,小伙子几乎无法正常前进,每一页都停了很久。母亲显然对PPT上的内容不感兴趣,两人陷入了对过去的无尽纠结中。以前,妈妈一直希望儿子能成为一名军人。一开始她以为是因为当兵的稳定性。后来她才发现,妈妈年轻的时候也有一个当兵的梦想,但是没有实现。
对父母和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误解和看法,具体到“谈工作”。他们一般对作品的具体内容和细节不感兴趣。无论是男公关、创业、电竞还是心理咨询师,他们的父母都没有表现出任何想要了解工作本身的愿望。他们关心的是别的:这份工作稳定吗?能赚多少钱?工作有前途吗?
创业男孩月薪一万多,妈妈却认为他在大城市一个月至少要赚两万。一个女生是心理咨询师。她曾经在家乡做公务员。她的收入虽然不高,但父母却无比自豪,认为“很有前途”。
这就是代沟所在。年轻一代想通过PPT展示自己的兴趣、理想和对世界的思考,而父母关注的是“结果”。父母需要的只是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本质上是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孩子当然没有办法交出来。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不确定、不稳定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他们不认为失业是灾难,也不认为在单位工作到老是幸福。新一代已经能够接受“不确定性”。其实他们并没有把“工作”当成可以决定人生的东西。工作是可以换的,重要的是可以不断成长。要说“延续性”,自己的成长才是年轻人追求的。这是一种只有你能观察到的内在“连续性”。
中国家长对“工作”的理解大多是“官僚主义”。稳定的大公司(极端的公务员),稳定的晋升预期,可预见的未来(直到退休)。他们的孩子变得难以理解。本质上不是孩子的问题,是世界变了。中国的变化尤其引人注目。10年来,“工种”太多了。节目中有一个年轻人是“时尚男公关”,每天的工作就是“利用关系”帮助客户达成目标。在他母亲看来,她的儿子简直是个骗子。
“工作”本身已经变得难以描述。过去的“三百六十行”远不能概括今天的工作。当填写一些调查表时,我经常感到困惑,因为许多“行业r”
dquo;都很陌生,有时候也不清楚自己的“分类”。过去工作(职业)可以定义一个人的身份,因为一份工作可以干很多年,占据人生相当大部分时间,如今是什么定义我们的身份,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归根结底,世界正处在一个“加速的时间”中,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调适之中。
因此,中国的父母真正的困难,还不在于如何理解子女,而是先如何理解这个变化迅捷的世界。互联网革命是一个鸿沟,不习惯互联网思维的父母,和子女沟通就更加困难。
70后一代,成年后才接触互联网,他们在观念上和父母更加接近,也更能理解父母的处境。到了90后一代,他们的父母大多已经能够顺利过度到互联网时代,能够更好地理解子女。在90后那里,和父母“称兄道弟”已经非常流行,父母已经知道,自己不再拥有权威。他们害怕被时代抛弃,早已经举手投降了。
最艰难的就是80后一代,前些年网上引起很大争议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每天在网上匿名吐槽和咒骂父母,成员绝大部分都是80后。80后被教育要“独立”,但是父母一代有有着更强的控制欲。80后一代的父母,大部分是50后,对互联网相对陌生,对集体生活和稳定工作又过度依恋,这都让他们看起来更加“自以为是”,也让子女更加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