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被微信撕裂的人生


    时间:2022-07-05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被微信撕碎的生活

    2014年,我们在微信里醒来,睡着,挤地铁,工作,吃饭,旅游。我们不忍心错过朋友圈的每一个新鲜事物,每一个社会话题或者明星八卦。

    微信本来是用来填补破碎时间的工具,最后却无情地撕碎了我们的生活。

    为朋友圈而活

    根据2014年微信应用行业峰会给出的数据,截至2014年7月底,微信月活跃用户数接近4亿。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刘看来,微信热并不奇怪。

    微信是一个完全基于移动网络的社交工具,其用户基础来自于大量的QQ用户和手机通讯录。其高粘度是其特点。所以用户更容易形成圈子人脉。

    相比较而言,微博主要是意见领袖主导的传播形式,更像是一个舆论热点的发布平台。

    “正是因为微信是强关系的纽带,所以人们在微信上发布消息时,往往希望得到一些反馈,无论是赞还是评价。”中科院心理所教授、副研究员朱卓宏说,“人的反应越多,刺激的强度就越大,所谓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形成,从而强化这种行为。”

    典型例子:不管饭前饭后都要拍照,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看到名牌都要拍照.

    如果这还不算什么,那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蒋记得一次旅行经历,让人不得不感叹朋友圈里的“本末倒置”。

    一群朋友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时,其中一位同行连连抱怨Wi-Fi问题,一路“整改”。当Wi-Fi终于连上后,他第一时间拍了照片上传到朋友圈。

    那一刻,谁说不是“为了朋友圈而活”。

    如今微信用户越来越多,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让人不堪其扰。

    各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动悄然兴起。

    对此,朱卓宏认为,自我意识很重要。你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的影响了你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的话,你需要去控制和管理。

    碎片化时代的争议

    除了朋友圈,随着微信的普及,公众账号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外,截至2014年7月底,其总数量已达到580万,每天增加15,000个,共有67,000个访问应用,平均每天400个移动应用。

    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过。

    刘认为对传统阅读模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在信息社会,信息碎片化是一种趋势."

    对此,人们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

    脑科学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处理问题的习惯倾向于一次只处理一项任务。多任务切换只会消耗更多脑力,增加认知负荷。因此,有科学家认为,这种“肤浅”的做法会让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

    在坚决反对这种“快速阅读”的人中,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雷恩是一个代表人物。他的书《最愚蠢的一代》一时间得罪了很多年轻人。

    在他看来,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认为不再需要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姜媛说:“我对人类的整体智慧有信心。但至少对一些人来说,碎片化的阅读会让他们的文化‘相形见绌’。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耐心和习惯去读一本书,甚至一篇长文。文化是思想的产物,需要创作者的时间和专注。”

    有人可能会质疑,在没有数字阅读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多少人选择阅读经典。然而,认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当你无休止地把它贡献给网络信息的时候,客观上你还是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

    然而,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翰帕尔默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些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低估了年轻人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深度。他们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特征,即“数字一代”对新闻的感受: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与信息互动。

    不要害怕被时代“抛弃”

    韩寒曾写道:我们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一切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你多睡几个小时,你会觉得与世隔绝。如果你关掉电脑一天,你会认为你被带走了。

    类抛弃了……     江晓原认为,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     你知道“同辈压力”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     2014年冬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国。朋友圈中讨论着各种相关的话题。根本用不着推荐,因为周围人几乎都在观看。     那时候,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恐怕就没什么可聊的了。     “这种为了资本增值而创造的信息,我不认为它有任何价值。”江晓原的观点在有些人看来可能过于“极端”。但也许可以迫使我们思考,什么对于我们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