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餐馆的菜谱如此相似?
时间:2022-07-05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遇到朋友,有些不能吃辣,就选了个杭帮菜。
坐下来看了看菜单,发现这家店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正宗了。可以说包含了很多不同的菜系:像炒猪肉,是湘菜;酸鱼和馋蛙起源于重庆;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夫妻肉片都是成都风味,酸汤、肥牛、宫保鸡丁也是经典川菜。至于烤羊排和铁板烤虾,似乎借鉴了长城外甚至境内的做法。
当然,这反映了这两年川菜的辐射力和渗透力很强,但另一方面,很多川菜馆来上海后,在口味和菜品上都进行了改进,以至于我在川渝的一些朋友都觉得不再“正宗”了。
当然,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场景,甚至不限于中国,因为现代社会令人眼花缭乱的人口流动,必然会造成饮食文化的交融。美国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称之为饮食文化的“去区域化”现象,市场一体化确实带来了一种视觉和审美上的“味觉趋同”。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在差异化竞争中,不同的食物“必须占据一个标志着差异的边缘空间:不能太缺乏民族色彩,也不能太丰富民族色彩”(宇文索安方言);而在中国,竞争的结果不是差异化定位,而是吸收融合其他菜系的风味,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同化趋势。
我问了一个开小餐馆的亲戚朋友。他觉得这个问题很新鲜,但答案并不难:因为很多食客对价格比较敏感,客人太少,支撑不了一家店,逻辑上的事情就是只能薄利多销;但是,现实很难调整。为了满足不同的人和他们多变的口味,只要能赚钱,就得多点菜。
于是,有的沙县小吃店卖炖汤,甚至还有黄焖鸡饭;有些地方的面馆虽然打着“兰州拉面”的牌子,但除了拉面,还有卖素面、大肉面、大排面、茶叶蛋的。就像食堂一样。虽然可能以地方特色为主,但是所有菜系都有,而且便宜实惠,照顾到所有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坚持自己的特色。之前去过几次客家餐厅,印象非常深刻。但是,我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发现他们把重心转移到了火锅上,最后都打不开了。
乍一看,这种现象似乎违背了市场原则。现代广告不容置疑的信条是“制造差异”。至今流行的“定位”理论和“独特卖点”(USP)都来源于此,强调品牌和产品区别于同行的特点,然后放大。这个定位一旦确立,就不能轻易改变,否则就是商业上的惨败。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案例是,1985年,可口可乐受不了百事可乐长达十年的“口味挑战”,为了救市,改变了99年的口味配方。结果引起了原有忠实用户的激烈反对,对手百事可乐幸灾乐祸地说可口可乐不如改名百事可乐,很好地强调了一个规律:如果你淡化了自己的特点,变得和竞争对手相似,你也能做到。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融合激发了人们更强烈的个性化竞争,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在信息和观念上远比他们的父辈一致,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感受到了更多凸显自己独特性的压力。这是充分市场竞争的结果。早在16世纪印刷开始的时候,有经验的印刷商就发现,印刷一本广泛出版的书,需要找到与其他竞争对手不同的卖点,否则无法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必然会带来专业的研发;d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保自己的特色和技术优势是独一无二的秘密。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走上这样的道路呢?原因或许是这样的系统有几个互为因果的条件:它可以依靠特定的潜在群体而生存;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模仿或抄袭别人;最终,追求更高的利润应该是首要动机。这些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中很难出现:长期以来,中国人很少花基本消费以外的钱,这使得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很难只和少数受众生活在一起;人家也不讲究“专注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宫保鸡丁之类的菜也没有注册专利。没有人规定杭州菜馆不能烧;至于利润,当然大家都喜欢,但如果在一个价格敏感的社会,很少有人愿意为“特色”出高价,那就很难赚取高额利润,只能转向薄利多销。
说到底,这恐怕和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农业文明的大背景有关。小农社会,分工不可能像城邦社会那么明确,很多技能是通用的,就像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馒头。这种情况下,技术门槛很低,人们不愿意在专业技能上多花钱。作为相互强化的结果,它们不能被细化和深化,而是趋于广泛。就像以前的江湖艺人一样,卖艺只是为了谋生。“怜、拐、偷、抢、卖艺”都是随时可以做的兼职,无论主业还是副业。只要你能拿到钱,
能挣出果腹嚼谷,就什么都干”(秋原《乱世靡音》)。
要支撑专业化,就需要一小群受众能满足支撑生活,一旦你改变偏离,还会招致不满,连他们都失去,这本身也意味着社会的异质性较强,但在中国最终却是走向综合,试图兼容并包,自己什么都有,以迎合不同人群的喜好。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相当深远的。很多中国企业家往往着迷于扩大规模,甚至延伸到不同领域,却不是精益求精,做出特色来。在这过程中,与其说他们是在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倒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无所不包的扩张精神。
如果利润高的话,他们就会注意强化、维持这些优势吗?
不会,他们仍然会想要“做大”。
虽然类似的现象在国外也有,但在一个多元化、充分市场化竞争的社会中,如果不同的定位已被他人占据,或自己定位的模糊会引发失败,那么类似的扩张策略迟早会遇到障碍而不得不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