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书名:李鸿章的短篇与长篇


    时间:2022-07-05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李鸿章的短与长

    俗话说“棺材是密封的”。这句话对普通人可能适用,但对不平凡的人往往不适用。李鸿章就是这样一个生前死后都备受争议的非凡人物。这个人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理论不仅不确定,而且分歧越来越大。有名气的人称赞他是晚清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有败坏的人则称他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今天的史书把他定性为晚清外交中向帝国主义列强妥协、出卖民族和国家权益的投降派和卖国贼。说得好听点,他是洋务运动的领袖,在强兵这个富国做了一些好事。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给他扣上一顶改革不彻底的帽子。梁启超曾断言:“李鸿章为洋务被一个世俗的儒家唾骂,为洋务被一个可鄙的丈夫看重一辈子。我之所以看重李,把归罪于李,也是西化了。”[1]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又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书的开头确实说过“我尊重李鸿章的才华,我珍惜李鸿章的学识,我为李鸿章的遭遇感到遗憾”[2]。细细体会他的文字,其中既有对李鸿章的褒奖,也有责难和惋惜,可见要公正评价这个人物并不容易。不仅不能感情用事,而且要尽力克服个人的局限性,用大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个人,这样才能接近他的真实面目。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一下。

    看了《海外史料看李鸿章》这本书,我才知道,在西方,涉足政治的人,尤其是新闻媒体,都把李鸿章当成当代伟人,当成中国(大清国)的独特代表。甚至有观点认为,在西方人眼里,只有李鸿章,没有中国。

    西方的这些说法当然是没有根据的。很多人赞美他,讨好他。其实他们是想从他身上得到什么,看重他手里的钱包。纵观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媒体对他欧洲之行的报道,这种意图很明显,西方媒体也不避讳。纵观中国的通、广两朝历史,不得不承认李鸿章是不可替代的。李鸿章是晚清四大杰出人物之一(另外三位是曾国藩、左、张之洞)。也就是说,只有把李鸿章放在1860年到1900年这40年的历史进程中,他的人品、能力、功过、得失才能清晰呈现。

    说起来,李鸿章的政治生活确实与两朝一致。他是安徽省庐州地区合肥县人。他叫渐刚,叫少泉。他生于道光三年(1823年)贵妃。25岁中进士,获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七年(1847),生于丁伟。之后在北京住了几年,过着平静的生活,吟诗作酒,写文章,自得其乐。不久,受翰林院委托,后受武英堂委托,受国史馆协助。虽然他是个平民,但他很荣幸。

    直到咸丰二年辛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揭竿而起,发动起义。两三年之内,他居然搬了半个国家,东南名城,一个接一个落入他的手中。局势崩溃,岌岌可危。但奉命讨伐太平军的清军,牵制追击失败,疲惫不堪,狼狈不堪。作为最后的手段,皇帝命令各省的士绅实行应永自卫。

    先是曾国藩在湖南招募,教其兵法,封其为湘军,随后安徽人、工部左侍郎陆回省团助军。鲁知道李鸿章也是安徽人,熟悉当地情况,就告诉了明成祖,邀请他一起去。据说当时他正在琉璃厂王海村逛书店。接到圣旨后,他立即南下。此时,他感受到了“桑葚之灾”,同时也庆幸自己有机会

    咸丰九年(1859年)正月,李鸿章经其弟李介绍,加入曾国藩幕中任秘书。这只“流浪的鹅”此时有回家的感觉。曾国藩非常信任他。他曾说:“张红写的信都有很大的优点,以后不用去照你了。”[4]而经过多年的历练和折磨,李鸿章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处事能力,他待人接物的才能赢得了曾国藩的器重。所以,当上海受到太平军威胁,需要出兵援助时,曾国藩想到了李鸿章,说他“谨慎但有主见”。[5]起初,他被要求担任的副手,以弥补由他筹集的淮军对湘军兵力的不足。然而,曾国荃有其他计划。他决心攻克天京,绝不会带着部队去上海。无论曾国藩如何催促,他都不为所动。无奈之下,曾国藩只好改变初衷,将李鸿章由“辅”改为“主”,副辅改为“正”。李鸿章入沪后,曾国藩奉朝廷之邀,任命他为江苏巡抚,专职江苏省武官。

    上海是李鸿章的福地,他在这里赚到了从政的第一桶金。当时,上海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当地官员不可避免地要与外国人打交道。对于从未与外国人有过接触的李鸿章来说,初到上海,总会感到不安。他曾在给曾国荃的信中写道,“自上海起,如李陵、王强等入匈奴,千手万眼,十招十摆。”【6】说明在这里做事要谨慎,一举一动都不能疏忽。他的军队也被上海驻军嘲笑为衣着简陋。他提到当时的情况:“总督薛焕兵,

    衣锦绣有同优孟;而淮军芒鞋短衣,以布帕包首,薛焕兵笑指为乞丐。”[7]      不过,与他将要面对的严峻局势比起来,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咸丰十年庚申(1860)春四月,太平军将江苏省会苏州收入囊中,直接威胁到近在咫尺的上海。随着战火烧到上海城郊,城内的官绅便坐不住了,他们提出了借用洋兵协防的主张。此时担任两江总督的何桂清也主张采用“抚夷助剿”的办法,对付太平军。而中央政府还未从英法联军的打击中缓过神来,据说,当奏请借洋兵助剿的建议送到京城时,咸丰皇帝勃然大怒,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不过,私下里,在沪筹办防务的苏松太道吴煦仍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了一支洋枪队,江苏巡抚薛焕将其命名为“常胜军”,就派吴煦督带,杨坊会同华尔管带。直到同治二年癸亥(1863)二月,上谕才正式承认这支军队,给予它合法性的身份。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