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会了你的孩子什么?
时间:2022-07-05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早上六点半,闹钟响了。五分钟后它会再次响起。今天,我儿子不愿意起床。
我叫了两次,他都睡得很熟。才三岁。你想多睡一会儿吗?有一种恐怖叫“开学”。我想,接下来的十年已经安排好了: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睡觉。是的,有周六周日,寒暑假。但是基本上是像闹钟一样编程的,不能动。直到上班了才觉得虽然程式化了,但是多了一点弹性。孩子不起床,该不该请假?老师的警告在他耳边回响:会影响他以后的学习态度.然而,谁没想过逃避呢?
我在印度拍《他乡的童年》的时候,和一个英国的印度教授苏卡塔去了偏远的乡下。他计划在当地通电之前,建立一个互联网教室“云学校”。现在那里的孩子,一从公立学校回来,就在教室里上网,很开心。这是村子里唯一能与外界联系的地方。苏卡塔的目的不仅是雪中送炭,更是实践自己的教学方法SOLE(自组织学习环境)3354自组织学习环境。当我问其中一个来“云校”上网的女生,她为什么喜欢来这里?她的理由出人意料。她说,因为她不喜欢学校的规则。什么规则?也就是每天固定时间上课打铃,上课打铃,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做作业。这些规则对她是一种约束。但是在互联网教室,没有上课的时间,你可以自己找答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安排。当然也有开放和关闭时间,老师会控制自己的整体在线时间。
程序化的日常生活有助于培养自律。孩子长大了,不需要自律,甚至达到雷达格利欧《原则》的水平?但是一切都要平衡。死板学习的机械性很可能会挫伤孩子早年学习的兴奋点。事实上,目前世界上通常的分科、工业化的学习方式来自于一战前的普鲁士王国(欧洲义务教育的开端),是为了快速培养工人和士兵而采用的,是一种以速效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印度一所富裕的国际学校也采用的是唯一教学法。许多父母是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国际家庭。谈及孩子学习态度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眼中的光芒。学校的创始人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自上而下的,告诉孩子们“听我的,照我的做”。权威教学见效快,测试有标准答案。但是,互联网教学最根本的精神是让孩子忘记自己处于某种规范之中。当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的时候,他们忘记了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成为了学习的大师。
在这所学校,七岁的孩子已经开始上“电子公民”课——如何负责任地使用互联网。我参加的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辩论“网购和实体店购物哪个更有利于环境?”孩子们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老师不会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要求他们三人一组在网上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包括团队合作、关键词搜索和使用、结果对比和结论。孩子在网上搜索,老师的拷问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看到的搜索结果是抄的:“网购更环保。”“为什么?”“因为这是真的。”“什么是真的?你为什么会相信你找到的第一个答案?要不要找其他答案对比一下?”3354恐怕很多成年网友还在学习。
苏卡塔教授强调,SOLE并不是简单地把孩子推进互联网海洋,让他们沉迷其中。SOLE和普通网吧的区别在于,这种互联网教室没有隔断,大家都可以看到别人在网上看什么。其次,孩子一定要作为一个群体一起使用互联网,而不是一个人关起门来。归根结底,在公开透明的过程中,让孩子成为“自主学习者”,自愿、自主的学习者。而老师的角色就是“提大问题”。提出一个不能马上回答的大的具体问题(比如今天为什么下雨?),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传统上,我们认为老师一定比学生强,而在这种学习方法中,老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一个怕孩子碰电子产品的家长。在餐厅看到小孩被喂手机我就皱眉头,虽然我知道那种无奈。但是印度的互联网老师告诉我,电子产品是这一代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你不能否认或者假装视而不见。这让我觉得有点像我们这一代迟来的性教育——。上一代假装没看见,然后就不知道怎么教了。更开明的方法应该是早期教育,它应该是透明的,包括澄清责任。
本来我很抗拒过早接触网络,因为网络让大脑皮层兴奋,但长期记忆更多来自静态阅读(“沉默是书籍意义的一部分,沉默是读者思想的一部分”)。但是,没有人说互联网教育就是停止看书。相反,印度老师提醒我,“互联网思维”就是教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回答问题:互联网、书籍、身边的人。孩子应该在不同的资源之间切换。但是
我对互联网的偏见,来自于网络对大脑皮层的“浅层刺激”。但恰恰是这样的刺激,不自觉令人兴奋。我们都抱怨时间碎片化,不停被微信或新闻推送打断,但恰恰是这种打断带来的“将要发生什么”的新鲜感,让我们欲罢不能。但这也成为孩子们搜寻答案的动力——不断有新的刺激与动力。“如果是自己搜索到的答案,这个经验他们不会忘记。”SOLE的发明人强调。
我自己也有过一次败给网络搜索的经验。有一次跟孩子聊起四种不同的豹子:Leopards(豹)、cheetahs(猎豹)、jaguars(美洲豹)和pumas(美洲狮),如何能说清楚分别?女儿说:“你去手机上查查?”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妈妈有本厚厚的英文字典,上面说不定还有图片,他们经常把同类归在一起教。取出蒙尘的厚厚字典,在孩儿们的惊叹声中,颇为自得地打开,一翻,竟然每个“豹”名只有自己孤立的解释,图片都没有!转去网络,却图文并茂清清楚楚,原来天下因此题困惑的家长不止我一个。教导孩子使用字典的机会,看来要推迟一个冰河期了。互联网是横向联系,发散性思维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