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提示
时间:2022-07-05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出门在外,由于各地文化习俗不同,难免会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我在国外的时候,最意想不到的尴尬就是和小费有关。
2016年8月,我在德国旅游,有一天在美丽的汉堡阿斯特湖附近的一家意大利餐厅吃午饭。吃饭的时候去了趟洗手间,就是那种有人服务的洗手间。我事先不知道我什么都没带,比如钱包,手机等。上完厕所,我连50欧元的硬币都碰不到。
这次旅行,有一个我中学的女同学,常年在德国生活。她从西部的亚琛来加入我们,还带来了她的混血儿子。小男孩陪我去了趟洗手间,看到我没给小费,他一脸焦虑。我解释说我身上没零钱,他却毫不留情地说:“你回去拿零钱,回来给她(洗手间的女服务员)供货。”
我同学的儿子还只是个小学生。这个小插曲让我对西方社会弥漫的“小费文化”印象深刻。
小费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西方的现代小费,据说最早是在17世纪的英国上流社会流行起来的,然后就传遍了整个欧洲。在美国,小费直到南北战争后才开始流行。从那以后,美国的富人经常去欧洲旅行,就像今天世界各地的中国游客一样。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小费文化将很快在中国蔓延?很难说,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以前是有小费的。后来被斥为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侮辱性施舍。小费已经中断很久了,所以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当我们出国时,如果没有别人的特别提醒,我们很容易忘记这一切。据说“不愿意给小费”已经成为中国人在海外强烈的负面印象。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说这是我在国外遇到的最尴尬的事情。2017年6月,我应德国联邦旅游局邀请,赴德国采访纪念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旅游活动。有一天,我和一位来自北京的前摄影师在柏林的一家越南餐馆吃饭。我们第一次见面,聊得很热烈。买单的时候忘了给小费,回到酒店才想起来这件事。
的确,给小费是一种很难定义的行为。今天,你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交礼仪”、“润滑剂”,甚至是“社交文化”。
理论上,小费是对他人为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的额外奖励。所有的服务都是明码标价的。当某人的服务超过公认的服务质量标准时,我们应该给他/她一些小费作为额外的感谢。
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在今天的西方国家,在很多行业,只要有人为我们服务,似乎我们就要给他(她)小费,不管他(她)的服务质量是否让我们满意。尤其是在美国,给小费通常不是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对于一些有机会拿到小费的工作,非正式的小费收入很可能会超过正式的工资。据说在美国,这些职位的工资甚至可能低于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而且,在餐厅里,为你服务的服务员几乎不可能对食物的味道产生任何影响。你怎么能因为对食物不满意而不给一个微笑的人一点东西呢?
这样,如果接受服务的一方不付小费,几乎就相当于让服务者白忙活了。所以,想起两年多前柏林越南餐厅的事件,我还是觉得很尴尬。真的很对不起那个给我们端吃端喝的越南帅哥。
在今天的西方,有一套关于小费的半明半暗的规则。之所以称之为“明确的规则”,是因为人们在很多必须支付小费的领域都有共识,不会轻易违反。之所以说是“潜规则”,是因为这些规则虽然存在,但既不明确,也不强制。它的有效运作完全取决于两点:
一、人的意识3354这种意识主要来源于“面子”。服务员不可能向你要小费,但如果你不要,你可能会被鄙视的看着。
第二,人们对这套模糊规则的认识。可以说,即使对于大部分在“小费文化”中长大的西方人来说,应该给哪里小费呢?我应该给多少小费?我应该什么时候给小费?这样的问题往往让他们深感困惑,以至于西方国家出现了专门为大众提示的礼仪专家,以及大众媒体上的专栏和专题节目。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任何有人为我们服务的人都需要付小费。比如我们逛街不需要给小费,但是在餐厅吃饭却要给服务员小费。我们不需要给航空公司或银行前台小费,但我们最好不要忘记给导游、酒店服务员、出租车司机留下几美元。
但这只是对小费这一深奥知识的入门介绍。现在你知道了,在吃饭的时候。
厅用餐要付小费,但我告诉你,在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就完全不需要小费。另外,你去医院看病,从医生到护士都给了你一对一的专门服务,但你并不需要给他们付小费,他们也不会收你的小费。你也不必给送报的报童和送外卖的人消费,更不必给公交车和城市观光车司机付小费,哪怕车上只有你一个乘客……
至于小费的金额,我们知道,在餐厅用餐,通常应该给侍者留下餐费总额的10%—20%作为小费。但这里面也不是那么机械主义的,如果你点了一瓶200欧元的名贵葡萄酒,你难道应该为了它而多支出20—40欧元的小费吗?当然不需要。
而对于出租车司机、酒店服务员和导游,小费的金额就比较难说了。还是看他(她)的具体服务情况吧,从五毛(美元、欧元)、一块到20块钱不等,甚至给50块钱的慷慨人士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