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愤怒和网络愤怒
时间:2022-07-0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成都女司机被打后,一段多年前的视频再次刷爆朋友圈。画面是外国汽车监控镜头捕捉到的外国司机文明驾驶、互助互爱的温馨一幕。所有转发的人都不忘加一条类似“看看别人”的评论。但是,如果你在“异国他乡”呆的时间够长,你就会知道,把这些人烟稀少的小镇上井然有序的小路上的淳朴人情,和一个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里平行马路上的冲突相提并论,是多么的不公平。
怎么能和曼哈顿西区的高速公路比呢?两年前,一位名叫Alexian Lien的华裔驾车者在那条路上与一群摩托车帮打架,被拖出车外打得鼻青脸肿;或者和波士顿的达德利街比较一下。3月底,两名男司机在这条路上发生争执,一人被另一人开枪打死;或者和休斯顿的45号州际公路比较一下。同样是在3月份,一名女司机在这条路上对着一名男司机按喇叭,不料被男司机一枪爆头。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些一点都不奇怪。“路怒症”一词最初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高速公路上发生的枪击爆炸事件。
2008年,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心理学家William Szlemko的一项研究发现,汽车的个性化设置越多,如座垫、小挂件和贴在车身上的个性化标签,车主就越容易在路上发火。可以借用这个研究来支持我不科学的猜测:路怒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自我意识在车厢这个狭小却又独占的空间里迅速膨胀,让你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愿意向任何外界的入侵妥协;汽车的装甲外壳,就像是在我们自己的世界和外界之间竖起的一道铜墙铁壁,给人一种隔空喊话,不必面对后果的错觉。
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走在路上的温柔的人,一握方向盘就变得报复心很强;也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平日里心地善良的人一敲键盘就变得狰狞。相比汽车的有限空间,互联网的空间是无限的,有了虚拟的平等,人会变得自我膨胀,幽默,自信,充满个性,充满正义感,就像路怒之后的网上愤怒。互联网用户已经成为好莱坞大片中的超级英雄。他们平时穿西装,戴眼镜,朝九晚五混迹红尘。坐在电脑前就像换上了一套神奇的服装。突然之间,他们可以翻越屋檐,救死扶伤,然后继续做低调的普通人。谁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至于当事人的感受,因为有了电脑的钻石铠甲,我们就不用担心了。美国纪录片作家乔恩容森在他的新书《话说你被当众羞辱》中说,“我认为,当羞辱以远程遥控无人轰炸机的形式进行时,没有人需要考虑公众的赞扬。反正一片雪花永远不会对雪崩负责。”
在这本新书中,龙森跟随曾经成为“网怒”风波主角的人们。这些人在被网友吐槽淹没后早已适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但龙森决心向我们展示他们的悲惨生活:丢掉工作,陷入抑郁,背负着网上无法抹去的耻辱。最后他说,写完这本书,他决定不在网上骂人了。虽然他有时会怀念那种快感,但这就像一个人变成了素食者。“也许他还会怀念牛排,但他再也无法忽视屠宰场的血腥了”。
多亏了这本书,让位怒和网上怒的相似性就更加明显了:不管是在路上还是网上,你最终还是要走出机器的黄金盔甲,去面对真实的人和他们真实的痛苦。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