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卑微的优越感


    时间:2022-07-0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卑微的优越感

    飞机一离地,座位后面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就开始大声欢呼。飞机上升穿过云层时,会有一点颠簸。每次颠簸的时候,都能听到后面的小朋友在“大叫”。那时候我愿意用“吼”来形容他,尽管他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困得眼皮一直打架。我真的不想再忍受这孩子“太好玩”的兴奋了。在我坐下之前,我听到我的孩子们对着我周围的老人和年轻人喊着“奶奶”和“妈妈”。我想回去提醒他们不要让他们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但我忍住了。

    从石家庄到成都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飞机,迷迷糊糊打起了瞌睡。在飞行中途我没有听到孩子的声音。我想我睡着了。当飞机开始降落时,机舱广播里提醒乘客坐直座椅的声音把我吵醒了。我听到我后面的孩子的母亲和她的祖母换了座位。“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我假装不经意地回头看了一眼那家人。奶奶坐在窗边,孩子坐在中间,我妈坐在走廊边。他们三个都直直地看着窗外。在飞机降落的过程中,我总是听到孩子的奶奶说:“你看那栋楼多小啊。宽阔的马路看起来像飞机上的一条线。”飞机着陆时,老人注意到机翼上扰流板的变化。我听见她对女儿和孙子说:“你看,飞机机翼上的小铁板都竖起来了。”

    即使看不到她的表情,我也能感受到老人的激动。估计这是老人这辈子第一次坐飞机,或许也是这一家人第一次坐飞机,所以他们不想放过飞行中的一丝一毫变化。出舱下飞机的时候,我故意走在他们后面,看到孩子的妈妈背着一个背包,破旧不堪。孩子的奶奶手里提着一个绿色的手提包。手提包不小,看得出来她很吃力。孩子还是很兴奋,一路蹦蹦跳跳。

    我突然开始原谅孩子在飞机起飞时的“大喊大叫”,原谅他妈妈和奶奶对他的纵容。我也有点庆幸当时没有指责他们不文明。十几年前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我的激动心情应该和他们一模一样,只不过没有像小孩子一样“大喊大叫”。

    当然,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是不对的。根据文明公约中的限制,这是不文明的。制止甚至批评他们都没有错。但是,那天下飞机的时候,我心里真的觉得,如果当时我指责了他们,即使我礼貌的提醒了他们,我的文明也不会“先进”了。

    我不知道这个家庭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属于没见过世面的阶层。第一次坐飞机表达激动是有道理的,只是表达形式有点出格。我之所以庆幸当时没有出面制止孩子在飞机上吵闹,准确的说是怕自己无意中的优越感滋生内心对他们的歧视。

    说我和这个家庭是一个阶级,可能很虚伪,也可能很矫情,但我一定是从他们那个阶级出来的。比起富人歧视穷人,我更担心穷人之间的相互歧视,或者说以前的穷人歧视现在的穷人。

    记得几年前媒体报道的一则新闻。2011年8月13日,在温州工作的徐兴全带着即将临盆的妻子乘车前往医院分娩。结果半路上老婆羊水破了,司机说“这么脏,别把车弄得又脏又臭”,把他们赶出了车。

    司机无情,乘客冷漠,徐兴全的妻子不得不“路边生女孩”。这就是当时媒体关注的“冷漠的中巴”的故事。

    我一直记得这条新闻,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本身的悲伤,更是因为同一个阶层之间的相互歧视。如果徐兴全经济稍微宽裕一点,他可能不忍心让即将分娩的妻子带着中巴去医院分娩。即使他们很穷,享受人间的温暖也是他们的权利,但“冷漠的中巴”一下子就划出了一条冷暖的分界线。

    他们歧视的不是有权有势的人,而是自己阶层的穷人。中巴司机是强势群体吗?不会。中巴乘客是一个强大的群体吗?不完全是。但只要被歧视者的处境比自己更糟糕,我们的眼皮就可能会不自觉地向上翻。

    记得小时候家里老人常说“穷人帮穷人,亲戚帮亲戚”。穷人和穷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对方的困难,互相帮助。所以每次看到同底层的人互相歧视互相伤害,作为旁观者,内心的感受远胜于“富人歧视穷人”。

    小区胡同口有一家牛肉面店。一天中午,另一个活动摊贩来到胡同口卖凉面。卖面的感觉被卖凉面的抢了生意,被赶走了。我正好看到这一幕,因为和卖板子的摊主比较熟,就补充了一句“你又不是城管,为什么要抓别人?”

    这样的场景,远没有我们曾经热议的“底层互害”,但还是让人看到了穷人互相撕裂的影子。只要比对方稍微好一点。

    微“强势”那么一丁点儿,这种“强势”也会化作一种优越感去歧视同一阶层中比自己更为弱小的他者,而从不觉得这种“优越感”有多么卑微。     与那些“落差”鲜明的歧视相比,真的,我更害怕由这种卑微的优越感滋生而来的歧视。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