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和吃饭
时间:2022-07-0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虽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没有人否认“革命者”必须“吃饭”。组织过国际学术会议的人都知道,同一个嘴巴,需要说话吃饭,不能顾此失彼。如何在不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下,让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感觉良好”,成了一门学问。相对来说,国外大学对自己要求严格,总是不敢乱花钱。中国的大学也有金融学科。但由于中国人的骄傲和近年来经费的飙升,举办同等级别的国际会议一般比欧美的大学更优雅。香港呢?那就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09年4月,在北京大学主持“五四运动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次年12月,“香港:城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举行。这两次会议,都涉及到吃饭的问题,让我对不同的管理制度有了深刻的认识。
北京会议开得很成功,代表们对此表示赞赏。但会后,两位日本教授小崎先生和山口先生专门找我谈话,严厉批评了会议的“铺张浪费”。因为是老朋友,所以我们很认真的说:你们中国人刚刚“小康”,就开始摆架子了,太好了!事情是这样的:我按照会议代表人数点了晚餐,有近1/5的代表因为朋友的邀请不辞而别,所以两桌根本没人吃。因为是提前订的,餐厅不肯退,知道没人吃,菜照常上,所以特别刺眼。这两位日本朋友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来到中国学习的。他们看到了我们的贫穷和贫困,对30年来的巨大变化深感欣慰,但也不赞成中国人“先富奢侈”。我诚恳接受批评,并承诺:以后北大组织的所有学术会议,中午吃快餐,登记吃饭人数。不管别人怎么想,我这样做很安心。
在香港的会议由陈国秋和王德威联合举办,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支付了费用。按照规定,每一笔支出都必须提前申请,否则事后不予报销。开会前一周,学校突然通知我们不要吃晚饭,因为会议要到第二天早上才召开。代表们来自世界各地,素不相识,因为会议还没正式开始,让他们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太不人道了。中文系书记向学校转达了我的“告白”,得到的答复是:你可以自己吃个饭。作为会议的组织者,我不能违规伤害朋友,所以真的是自己掏钱请外方代表吃饭。
这还不是全部。局长告诉我,这次的经费来自大学预算,不是我们自己集资,要受到各种财经纪律的约束。三天的会期,轮流在两所大学的不同餐厅吃饭,吃饭的时候不能喝酒。因为酒不是必需品,你是来开会的,不是来度假的。我才想起来,在欧洲的一次会议上,一个普通会议的组织者拿出一瓶酒,说:“我请你喝一杯”。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觉得这酒很特别,值得夸耀。原来人家有这么细致的规定,——不仅管资金,还管怎么吃喝。既然如此,我不妨效仿,让人在外面买酒,带到学校食堂,和朋友们一起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和国外教授接触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你招待别人很丰富,别人招待你却相当简单。开始习惯了,很快就明白了:你请的人,用的是公款;如果你被邀请,你得自掏腰包。国内的大学普遍采用工资低,报销方便的制度。只要大学里各级领导不腐败,怎么请人吃饭都没问题。这肯定会鼓励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