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谁的孩子上北大?


    时间:2022-07-0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谁的孩子上北大

    《长江商报》 2015 . 04 . 06报道:《湖北黄冈中学辉煌不再,近14年未出省状元》,文章称黄冈中学自1999年以来从未获得过省内一等奖,自2007年以来从未获得过国际奥林匹克奖牌。现在还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升学率也不低,只是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很多人一边假装悲伤,一边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把所谓的“黄冈中学的衰落”视为应试教育衰落的象征。黄冈中学的一位老师说,“在当今教育界,黄冈中学被视为一个邪恶的女巫。大家放在木桩上,添柴加油,共同见证这个试验符号的死亡。”

    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义务教育法》,1986规定义务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这个词还保留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义,但舆论所高举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来建构的。

    所以,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就要知道什么是“应试教育”。舆论将“超级高考工厂”视为“应试教育”的体现。“应试教育”只注重高考科目的教学,搞题海战术,忽视学生天赋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抹杀学生的个性。在作为反面建构的“素质教育”下,学生轻松自由,兴趣爱好广泛,多才多艺。

    这样就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建构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思想建构。

    那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没有意义的词汇吗?不会的,撇去浮夸和高赞意识的浮沫,这组词还是有一定意义的,点很明确。

    游戏规则透视

    当谈到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时,我们通常指的是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这就给出了一个有价值的线索:隐形高等教育是最占优势的大玩家,大学是整个游戏中的核心环节。

    在任何社会,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总是稀缺的。大学的文凭,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文凭,是这类工作的敲门砖。这并不是说有了名校文凭就很容易竞争这类工作,而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名校文凭大大增加了获得这类工作的概率。

    高度稀缺的岗位传导到教育系统,决定了一流名校的入学机会也是稀缺的,竞争也是激烈的。影响总是会传递的:为了提高上名牌大学的概率,你不得不上重点高中;为了提高上重点高中的概率,你得上重点初中;为了提高上重点初中的概率,你得上重点小学;为了上重点小学,你爸妈还得买学区房……教育质量好不好的标准,说到底就是升学率,也就是学生竞争更高层次优质教育的概率。竞争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最重要的规则体现在大学的招生过程中。

    一种规律是考试,招人,看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因为分数是量化的,考生用分数说话,谁上谁下一清二楚。还有一个规律,不仅是分数,还有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术水平、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等。这些都不好量化,招聘人员的自主权很大。

    统一高考是采用前一种规则,现在的自主招生更倾向于后一种规则。

    大学的两大功能

    那么,大学招聘,哪个规则比较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你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是什么。

    上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积累人力资本。或者优雅的动机,——。聆听大师教诲,与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一起成长,为增进人类知识和福祉做出贡献;还是世俗的——为了以后考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找个好配偶。这些动机可以用“上大学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来掩盖。

    问题来了。大学教的大部分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用不上。那岂不是浪费学习?无助于提高你的人力资本?

    如果判断属实,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与职业技术教育保持同步:尽可能多地教授“有用”的知识,尽可能少地教授“无用”的知识。但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有什么区别呢?

    在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大学的职能。大学最重要的功能是科学研究。当你上大学学物理的时候,那个学校的理论和实验课程,不仅是为了把你培养成一个懂物理的人,也是为了把你培养成一个物理学家。

    大学四年不虚度,掌握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还有一整套物理思维方式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你学会了

    的具体知识或许在工作中用不着,但知识框架与分析能力一定会让你终身受益。     不过,如果你只是为了系统学习某个具体学科,具备该学科的知识框架与分析能力,那你未必非要上大学。现在名校网络公开课唾手可得,想要学什么都不在话下。     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物理的人,今后不会以研究物理学为职业。你上大学时学的知识不见得在工作中有多大用处,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架构也有更廉价、更便捷的途径,那为什么大家还要争相上大学呢?     这就引出了大学的另一项功能:对人才的遴选和培养。跨国公司为什么喜欢招募一流名校的学生,对专业反而不那么看重?因为能够进入这些大学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已充分证明了他的学习能力。虽然存在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但学历与能力依然是高度正相关的。企业鉴别人才有成本,一张名校文凭胜过千言万语。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