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事件:让商业回归商业 让公益回归公益
时间:2022-07-0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12月5日晚,水滴基金创始人兼CEO沈鹏在其微博发表公开信—— 《水滴筹欢迎大众的监督,希望重新赢得信任》,希望在“行业科学有效的监管和约束下”实现长远发展,并表示,“如果管理不好,我愿意把水滴交给相关公益组织!”
上周末,媒体曝光了水滴筹志愿者扫地筹款、刷单等行为,引发公众质疑。在这份回应中,沈鹏特别提到了公众对“水滴筹”的一个误解,即它往往被理解为一个慈善组织。对此,沈鹏表示,“水滴筹”的本质其实是“一个免费的互联网大病个人求助工具”。
这种强调看似“闲笔”,实则恰恰反映了水滴公司在“公益”与“商业”之间过度灵活的角色转换。事实上,正是这两种角色之间的不恰当的联动和渗透,造成了水滴公司近年来的一系列困境。
水滴公司成立于2016年,有水滴互助、水滴筹、水滴担保三条主要业务线。2017年5月,水滴公司获得保险经纪牌照,进入保险行业。2019年6月,水滴公司获得10亿元C轮融资。人们往往对水地公司有一种公益组织的“错觉”,因为其水地融资业务最常进入大众视野,主营业务是协助众筹、大病救助等。并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实现大众传播。水滴不收集资服务费,还帮用户承担支付通道费用。这种造福社会的初衷和行动,也是沈鹏愿意称之为“社会企业”的原因。
但除了公益的温暖,它其实并不是一个公益组织,承担着很大的营收压力。水滴公司不仅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道路,还需要注意规避不可预知的风险;让市场买账,让投资者满意。本来作为企业,通过合法经营来盈利是很正常的。大众之所以对水滴筹反感,是因为其有“做公益生意”的嫌疑。
有志愿者指出刷单、地推是为了“占领市场”,并指出每单最高提成可以拿到150元;也有志愿者一边推销保险,一边推水滴筹。这些行为模糊了公益和商业的界限。据《第一财经》报道,沈鹏今年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到“每个捐赠用户平均获客成本只有3分钱”。数亿水滴的捐赠,正在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资源。
问题是,这种分流方式不是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是在稀释水地筹集公益的诚意,也让水地的生意不那么光明正大。水滴本来就是一个基于实际需求的平台。它是针对因严重疾病而缺乏支付能力的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从互联网寻求帮助的渠道。然而,刷单、扫楼正在制造一个虚无缥缈的慈善泡沫,掩盖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同时,在水滴筹页面中,水滴互助、水滴保障等盈利项目的界面会频繁弹出。很多人明明是来秀恩爱的,却意外被商业机构抓住。可以说,这种野蛮粗暴的分流方式是以牺牲公众信任为代价的。
当然,我们也说不清滴滴筹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公众的善意,让公益为商业服务。但是,警惕这种倾向是极其必要的。近年来,太多的公司在“公益”的幌子下呈现出变色龙般的状态。一方面,他们在大众视野中制造一个感性的“人民设计”,在遇到舆论危机时以本意为由寻求原谅;另一方面,他们转而利用吸引来的眼球和流量在资本市场上追逐利益。
正如沈鹏所说,做一个社会企业,不容易“用商业手段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当然,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也很简单,就是这个企业是否还以公益为背景。是否真的做到了,让商业去商业,让公益去公益。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